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20  浏览次数:651次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临床分析作者:田凤华    作者单位:辽宁 朝阳,辽宁省朝阳县人民医院儿科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 μmol/L,或早产儿>256 μmol/L者,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存活儿也可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的原因和诱因很多,且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本院200501~200711收治的89例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9例高胆红素血症中,男58例、女31例;足月儿70例,早产儿15例,过期产儿4例;低体重儿17例,正常体重儿53例,巨大儿19例;自然分娩57例,异常分娩32例。所有病例于入院当天均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血清胆红素浓度检测、血型鉴定、心肌酶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342.2 μmol/L的重度黄疸20例,256.6~342.2 μmol/L的中度黄疸26例,<256.6 μmol/L的轻度黄疸43例。肝功能损害16例,心肌损害1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    1.2  病因分析  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感染因素,共45例(50.56 %),包括败血症、脓疱疮、脐炎、肺炎。第2位原因是围生因素,共28例(31.46 %),包括宫内窘迫、脐带绕颈、窒息、早产。第3位是母乳性黄疸14例(15.73 %)。第4位为溶血性黄疸2例(2.25 %),原因均为ABO溶血。    1.3  治疗原则  (1)光疗: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给予间歇光疗。(2)药物治疗:①血浆;②碱化血浆;③肠酶诱导剂;④静脉用免疫球蛋白。(3)微生态疗法。(4)其他治疗:保证血糖、体液在正常范围内。纠正低氧及贫血、水肿、心肌受累,选择广谱敏感抗生素治疗。母乳性黄疸除光疗外暂停母乳48~72 h。    1.4  转归  89例患儿中治愈76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死因均为败血症致感染性休克。2  讨论    近年来新生儿黄疸呈增多趋势,绝大多数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较多,感染可单因素所致,也可多因素所致,本组病因以感染因素为首位[2]。感染因素包括新生儿败血症、脐炎、皮肤脓疱症及肺内感染。分析原因与资料病源多来自于辽宁西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卫生条件差,多有挤奶头及擦马牙的陋习(由于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吞噬能力弱,特异性免疫屏障功能易不足,尤其是IgA出生后才开始形成[3]。)新生儿局限感染的能力差,使感染易扩散。感染可引起细胞膜的破坏,产生溶血,同时影响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减低,血中未结合的血红素增加,重症感染使肌体耗氧增加,葡萄糖的无氧代谢增加,发生代酸,使Hb对氧的亲和力下降,组织缺氧而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加重高胆红素血症[4]。围产因素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第二位原因,胎儿及新生儿的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可抑制肝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结合的能力,并能引起溶血,使血中游离的胆红素增加。母乳喂养也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母乳性黄疸是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无其他原因引起的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近年来,由于开展母婴同室,提倡母乳喂养,发现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浓度高水解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有关。最后是溶血性黄疸,均为ABO溶血,所占比例不大。    综上所述,在防治方面首先应加强围生期保健,做好孕期及产程的监护,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加强监测胆红素,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及早干预[5]。在早期干预中,首先促进胎粪排出,24 h内必须排出胎粪,如果胎粪排泄延迟12 h,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加重胆红素的回吸收。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形成,在早期干预中使用口服微生态制剂的方法,使新生儿尽早建立肠道菌群,产生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并促进肠蠕动,加速胎粪排泄,使肠道中胆红素尽快排出,以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减轻黄疸,达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目的[6]。由于喂养不足伴随的热卡摄入不足和脱水会增加黄疸的严重程度[7]。因此,应采用间歇停用母乳,即先改为混合喂养,停乳时间可延长到3~8 d。蓝光照射是在入院后给予间歇进行,采用4~8 h 1次交替进行取得较好疗效,且有利于母乳喂养。对于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48~72 h且联合光疗。本组14例母乳性黄疸以暂停母乳加光疗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参考文献】  [1] 薛辛东,杜立中. 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8.  [2] 荆肖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6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15641565.  [3]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 新生儿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55475.  [4] 闫淑媛,陈平洋,谢宗德,等. 2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1):15571559.  [5] 荆肖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6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15641565.  [6] 崔中,孙媛. 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1):4748.  [7] 李秋平,彭志纯. 全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治疗指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8960.  

    ↑上一篇:一次性根治婴儿肛周脓肿34例
    ↓下一篇:佳木斯市向阳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患病情况调查与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