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36例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40次

    作者:王映松    作者单位:1.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康复科,233000 2.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 外科,735000

    【关键词】  小针刀 手法配合 斜颈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多数认为是胎儿胎位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使头颈部姿态异常而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循环、致肌缺血、萎缩、发育不良、挛缩引起斜颈,不正常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伤或产钳挤压或牵引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挛缩因而形成斜颈[1]。笔者采用小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均为我院2003年3月~2008年3月的门诊患儿。男19例,女17例,年龄5~10岁,平均7.5岁。均为出生后发病。对5岁以下患儿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儿或年龄较大合并有患侧周围组织短缩较重的患儿,不适合小针刀治疗范围。

      1.2  治疗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肩颈处垫一小软枕,头后仰面向健侧,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下进行小针刀治疗,根据胸锁乳突肌的挛缩轻重,松解切断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及锁骨头,必要时松解切断乳突肌的附着点,为了不损伤神经血管及重要组织,在小针刀治疗前,术者左手食指及拇指卡住提稳胸锁乳突肌起止点的进针处,进针深度不可超过卡住提稳固定作用的手指,并在胸锁乳突肌挛缩张力较大的肌纤维组织范围内进行松解切断治疗,沿附着点骨质表面操作比较容易松解切断,亦能减少对周围重要组织的损伤,松解切断胸锁乳突肌附着点后,检查畸形是否过度矫正及功能位、解剖位的改善,部分年龄较大的患儿,不强求术中一定达到过度矫正,因为胸锁乳突肌相邻筋膜的紧张,可通过治疗后的手法逐渐矫正,经皮下小针刀广泛筋膜松解易损伤周围的重要神经、血管,与手术的直视操作不同,因此要特别慎重。治疗后针眼给予酒精棉球及创可贴保护,3d后进行手法治疗,包括颈肌牵伸、反复过度矫正,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及乳突部反复指推,弹拨分筋,伸展肌肉,消除粘连,矫正畸形,重建力学平衡,每日2次,持续3个月,术后不需用外固定器具。

      1.3  疗效标准

      治愈:外观正常,活动自如,可过度矫正位。显效:外观基本正常,头偏向健侧稍有受限,不能过度矫正。无效:外观不正常,活动受限。

      1.4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治愈29例,占80.6%,显效7例,占19.4%,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为100%。

      2  讨论

        先天性小儿肌性斜颈,在婴儿期,只能用保守治疗,应指导父母如何用手法牵伸胸锁乳突肌,睡觉时放在正确位置,在婴儿期不可手术治疗,必须等到纤维瘤病的演变停止后,在一端或两端作松解或松弛。若1岁后肌肉仍收缩,应予以松解。若在12岁以内,手术效果差不多,因为面部和头颅不对称可以在生长年龄内得到矫正[1]。手术治疗先天性斜颈一般在1~4岁进行,小儿在全麻下可以配合治疗,而采用小针刀治疗先天性小儿肌性斜颈是在局麻下进行,要求患儿能够配合小针刀治疗过程,对5岁以下小儿及不能配合小针刀治疗的患儿是不能使用小针刀治疗的,对年龄大于10岁以上,多数患儿除胸锁乳突肌挛缩外,还合并有周围筋膜及肌群短缩,严格选择患儿治疗范围,是成功的重点之一。小针刀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经皮下松解切断胸锁乳突肌起止点的过程,不同于手术直视下操作,要求治疗医师要有一定骨科手术基础。治疗过程精准,在松解切断胸锁乳突肌起止点时,要求术者左手指卡住固定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并在起止点范围内延骨质表面操作是比较安全的方法[2]。小针刀操作过程要缓慢,每松解及切割一次动作的深度为2mm左右,要有松解切断胸锁乳突肌纤维硬度的感觉,不能随意松解切割其它组织。小针刀疗法属于闭合性手术,是依靠术者对人体解剖的熟悉和骨性标志,经皮进行的一种全盲操作,故有人戏称它为“盲刀疗法”,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神经血管损伤,酿成重大事故[3],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经过小针刀治疗后给予手法进一步巩固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小针刀能松解切断胸锁乳突肌短缩的起止点纤维组织,但很难松解周围短缩的筋膜组织。人体肌肉附着点及肌腱、韧带、软组织受损害后,运用相应的手法,可起到矫正骨与关节解剖位置异常,调整机体平衡,推拿具有独到的疗效[4]。小儿手法治疗要求要用力适中、熟练、轻揉、不得用力过猛,治疗前要通过语言沟通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通过手法反复牵伸,过度矫正,逐渐拉伸放松紧张的筋膜组织[5],达到小针刀松解后的进一步矫正畸形目的。

        小儿先天性斜颈,采用小针刀经皮治疗具有治疗费用低、不需要住院治疗、避免了全麻意外的风险、术后不需外固定器具、外观无疤痕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A、H克伦肖,主编.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14241426.

      [2]朱汉章,主编.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9295.

      [3]瞿群威.X线片辅助定位下针刀松解治疗颈型颈腰病[J].颈腰痛杂志,2003,24(3):171173.

      [4]邵 宣,许竞斌,主编.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12214.

    ↑上一篇:建立胎羊肾积水动物模型的宫内手术方法
    ↓下一篇:中医为主综合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患儿恢复1例报道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