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防止婴幼儿保留灌肠药液排出体外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0-02-27  浏览次数:606次

    作者:徐艳梅, 武全菊    作者单位:441021 湖北 襄樊,襄樊市中心医院儿科急诊室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保留灌肠时防止药液排出体外的护理方法。方法 20例患儿在保留灌肠前均排空肠腔,摆放合适的体位,灌肠时插管至一定部位,保持药液温度39~41 ℃,并缓慢的推注药液。结果 18例药液未排除体外,2例药液排出体外,有效率90%。结论 婴幼儿保留灌肠时,针对排空肠腔、体位摆放、插管及推药等环节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止药液排出体外。

    【关键词】  肠疾病/护理; 灌肠; 药用溶液; 护理操作技术; 婴儿

    保留灌肠是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肠道杀菌等[1]。保留灌肠是儿科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属于特殊群体,易哭闹、挣扎,不能理解和配合治疗,所以灌入的药物易排出体外而影响检查和治疗。笔者在工作中反复操作试验、对比和分析,总结出婴幼儿行保留灌肠防止药液排出体外的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04/06襄樊市中心医院儿科急诊室行保留灌肠的门诊患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33个月,平均14.1个月;细菌性肠炎9例,霉菌性肠炎6例,需催眠行辅助检查者5例。

      1.2 方法 排空肠腔内的积液、积气及粪便。用液体石蜡棉签轻轻插入肛门转动,待转动欠润滑时依次更换第2,3根,以刺激肠壁平滑肌收缩引起排便反射[2]。体位摆放:取俯卧位,患儿俯卧于家属双腿上,头部朝向家属右侧,足部朝向家属左侧。灌肠方法:遵医嘱取用药物,药量5~20 mL,一般不超过20 mL,温度39~41 ℃,用20 mL注射器抽吸药液,连接一次性肛管并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分开臀部暴露肛门,轻轻插入肛门约5~7 cm,至直肠壶腹部,用左手夹紧患儿臀部,缓缓推注药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3~5 min推完为宜。嘱家属夹紧患儿臀部并将患儿头部枕于右侧胳膊,换至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避免摇晃,继续夹紧患儿臀部5~10 min。行检查者待患儿入睡后即刻前往检查。肠炎患儿嘱家属保留药液1 h以上,以便药物吸收。

      2 结果

      药液30 min内未排出者18例,5~10 min排出者2例,有效率90%。

      3 讨论

      进行保留灌肠前,需排空肠腔内的粪便、积液和积气,以便药物的保留和吸收。插管灌注时选择俯卧位比仰卧位和左侧卧位易于固定患儿和暴露肛门,以便顺利插管和推药。药液推注完毕后即行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避免摇晃,以利于保留药液。肛管插入直肠壶腹部为宜,直肠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结,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插管时注意角度的选择,顺着直肠的弯曲(会阴曲和骶曲)缓缓插入,顺着人体所固有的解剖角度,可减少肛管对肠管的刺激[3]。药液推注速度不宜过快,冬季药液需加温,温度保持39~41 ℃,以防刺激肠管使药液排出。

    【参考文献】    [1] 徐小兰.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0.

      [2] 刘焕叶,杨春燕.用液体石蜡棉签治疗婴幼儿腹胀42例[J].护理学杂志,2008,23(3):73.

      [3] 郑彬彬,林海珍,王丹亮,等.老年患者清洁灌肠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1):92.

     

    ↑上一篇:血氨定量检测与小儿代谢性脑损伤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下一篇:小夹板加U形石膏托治愈2个月婴儿肱骨干骨折1例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