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新生儿出血症24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27  浏览次数:592次

    作者:王福玲    作者单位:123100 辽宁 阜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摘要】  目的 提高对新生儿出血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防止后遗症。方法 分析24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21例,死亡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结论 防治新生儿出血症关键在于医生对本病的全面深刻认识,及时应用维生素K1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维生素K/缺乏; 脑出血; 瘀斑; 消化道出血; 肺出血; 婴儿,新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01/20071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新生儿出血症患儿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发病时间:生后24 h 3例,生后2 d至2周18例,2周至1个月内3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3例;母乳喂养20例,人工喂养(全部奶粉)4例。本组病例均未应用维生素K。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立即静脉给予维生素K1 2 mg,每日1次,连续应用3 d。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对症治疗。对贫血严重的4例患儿给予新鲜血或血浆。对颅内压高的18例患儿给予脱水剂,腰穿放液。对发热的9例患儿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对有呼吸衰竭的2例患儿给予呼吸兴奋剂。同时给予保暖,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患儿13例,脐部渗血12例,颅内出血15例,胃肠道出血14例,肺出血1例。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凝血酶原时间>18 s的患儿21例,16~18 s 3例。全部病例血小板正常,出血时间正常。维生素K未做测定(本院无条件)。头部CT检查18例,颅内出血15例。

      2.3 治疗结果 治愈21例,死亡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

      3 讨论

      新生儿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主要与如下因素有关:(1)维生素K经过胎盘通透性低,仅1/10的量达胎儿体内,早产儿更少;(2)新生儿肠道内尚未建立菌群,所以不能合成维生素K,故易缺乏;(3)母乳中含维生素K(15 μg)为牛乳的1/4,本组病例母乳喂养儿多见,也支持这一观点;(4)新生儿易发生腹泻、肝胆疾病等,影响维生素K吸收而导致缺乏。

      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此过程需要维生素K参与,故有肝脏疾病患儿易患本病。维生素K参与本病主要过程在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谷氨酸残基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只有羧化后才有生物活性。而新生儿由于其肝脏未成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以上凝血因子在生后48~72 h中度下降,7~10 d回升至出生时水平。当凝血酶原降至成人水平30%,即有出血倾向,至20%时即出血[1]。

      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基层医院对本病的预防用药制度尚不健全,不能及时诊断该病,故有必要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对孕母服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药物者,以及早产儿、母乳喂养儿、慢性腹泻患儿、患肝胆疾病的新生儿,应密切监测,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1。早期诊断与治疗本病对预后是极其关键的,可大大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0.

    ↑上一篇: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4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中医儿科授课与带教相结合教学量化管理探索——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