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小儿体外循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4-02  浏览次数:634次

        作者: 顾青   作者单位: 210008 江苏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174例小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资料。 结果  术后并发症3例,呼吸系统并发症1例,给予抗炎及对症处理后顺利恢复。2例死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结论  小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改善并提高生存率以及保证小儿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  小儿;先心病;机械通气;护理

        随着外科技术及围术期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本文通过研究174例小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机械通气来提高先心病手术成功率,减少死亡率的措施。我科2006年1~4月共收治先心病患者174例,均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现将我们的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1~4月共收治先心病患者174例,病种为:室间隔缺损113例,房间隔缺损9例,法洛四联症26例,肺动脉狭窄2例,法洛三联症1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部分性房室通道5例,右室双腔1例,右室双出口7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完全性房室通道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赘生物返流1例,主动脉狭窄/左肺动脉狭窄1例,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者65例。年龄30天~14岁,平均5岁,体重3.5~50 kg。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正中开胸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后均带口(鼻)插管入监护室,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我们采用定容型呼吸机(PB840、纽邦呼吸机),呼吸机参数设置为:潮气量10~15 ml/kg,呼吸频率16~30次/min,吸入氧浓度0.40~0.60,然后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来调整呼吸机参数。呼吸机使用时间最长48 h,最短2 h。

        2  结果

        术后并发症3例,呼吸系统并发症1例,给予抗炎及对症处理后顺利恢复。2例死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

        3  讨论

        小儿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尤其是复杂先心病术后。术后良好的呼吸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之一。机械通气目的是保障气道通畅及有效通气进行,通常情况下,应该尽早撤离呼吸机,使患儿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3.1  影响术后呼吸功能的因素  (1)术前心肺功能状态(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2)开胸的影响;(3)体外循环的影响;(4)术后心功能不全;(5)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

        3.2  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

        3.2.1  牢固安全的固定以防气管插管滑脱  气管插管的方法分为口插管和鼻插管两种,鼻插管较口插管容易固定,较安全,不易引起恶心、流涎。对吞咽功能影响小,便于进行口腔清洁及护理。应该定期更换固定胶布,选用防水胶布。口腔和鼻腔里潴留的分泌物常成为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因此每日应使用生理盐水擦洗口腔和鼻腔。记录插管刻度,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心律、呼吸、面色、缺氧情况、胸廓起伏、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合拍。通过胸部摄X线片检查了解和确定插管位置,保持插管末端位置应在气管隆突上0.5~1.0 cm,平行于T2~3水平,仔细记录插管的刻度,同时避免气管插管过深或者过浅,过深易插入右支气管造成左侧肺不胀,过浅容易漏气导致通气不良,甚至气管插管滑脱。约束患儿的四肢,以防止其自行拔出气管插管。

        3.2.2  体位  患儿应取仰卧位,颈部用软枕垫高15°~20°,头部应略向后仰。护理操作中,如果需要搬动患儿时,切忌头部过度摆动,以减少插管对喉部的刺激和损伤,避免气管插管的脱出。

        3.2.3  气道温湿化  机械通气的气道湿化,温度保持在32 ℃~35 ℃。

        3.2.4  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净口腔、鼻腔分泌物  (1)吸痰管要求制作材料应对气管黏膜刺激性小,表面光滑,通过人工气道阻力小,内径应小于气管插管内径的1/2,避免使用过粗的导管,以防止造成人为的气道梗阻。长度应足够通过人工导管的末端,柔韧适度,头端有侧孔,只能一次使用的无菌导管。(2)气道注射液吸痰前,抽吸0.5~1.0 cm的0.9%氯化钠溶液,在患儿吸气的同时打入气道,用以稀释痰液和刺激咳嗽,便于分泌物吸出。(3)按无菌操作进行吸痰,每次吸痰前后均用纯氧皮囊加压。操作前先提高给予患儿的氧浓度及通气量,以增加肺泡氧储备,防止吸痰时的低氧血症的发生,避免加重患儿心脏负担。断离氧气,将已关闭负压的吸痰管迅速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通过人工导管末端,上提1 cm方可打开负压吸引,边吸边旋转退出,动作应轻柔。负压指数0.033~0.04 MPa。吸痰管在气道内留置的全程时间应小于20 s。吸痰的同时行同步心电监护,若出现明显的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及紫绀者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予以氧疗。气道内吸痰完毕,更换吸痰管后,吸净口鼻咽部的分泌物。用于气管内的与口腔内的吸痰管应该严格分开,一根吸痰管仅限使用1次,严格防止医源性感染。

        3.2.5  胸部物理治疗  定期更换体位,拍击患儿胸背部。胸部物理治疗对于长期气管插管患儿更为重要。进行操作时动作应轻重适宜,以防插管滑脱。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活动出血的患儿应慎用。

        3.2.6  镇静  对于机械通气的患儿必须保持镇静。可以使用镇静剂或者肌松药,目的是保持患儿安静,如果头颈过度运动则易损伤声门,可引起局部水肿,从而导致声音嘶哑甚至气管插管拔出困难。可选用吗啡、鲁米那、安定等静脉给药,以及5%水合氯醛经胃管注入或者灌肠给药。

        3.2.7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协调  使用呼吸机时,应特别注意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有无对抗、不协调。一旦发现两者不协调,必须立即寻找原因,迅速处理。应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2)手控皮囊加压给氧,进行过度通气;(3)排除呼吸机的机械、气源和电源等的故障;(4)根据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的相关参数。排除以上因素后,可以重新接上检查过的呼吸机。

        患儿神志清醒,自主呼吸平稳,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稳定,无严重的心律失常,血气分析结果满意,应该尽早撤离。

     

    ↑上一篇: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下一篇:羧甲半胱氨酸糖浆与硫酸特布他林片口服治疗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