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儿科头皮静脉穿刺针的两种固定方法

    发表时间:2010-04-01  浏览次数:664次

        作者:孙印华,高艳      作者单位: 158200 黑龙江鸡东,鸡东县人民医院儿科    【关键词】  头皮静脉穿刺针

        小儿患病时,病情进展快,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患儿生命。而在救治过程中,由于小儿多动、哭闹,在静脉输液时容易“滚针”,尤其是2岁以下小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滚针”率多达30%。因此,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做好穿刺部位的固定工作,才能分秒必争地挽救患儿生命,保证救治过程顺利进行。

        1  头皮静脉穿刺的“滚针”原因

        (1)小儿多动、哭闹,家长常抱着患儿走动容易使胶布脱落,引起“滚针”现象。(2)家长在护理患儿时,缺乏经验不慎触及静脉针处,引起“滚针”。

        (3)小儿哭闹头皮出汗,加之头发长胶布粘贴不牢

        固,引起“滚针”。

        (4)小儿哭闹不配合,自己用手将针头拔出。

        (5)护士穿刺过深或过浅,也容易使针头脱离血管腔,引起“滚针”。

        (6)在抢救过程中,由于各种检查、处置较多,因穿刺部位固定不当,也容易引起滚针。

        针对上述头皮静脉穿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如果将针头固定工作做好,可以减少“滚针”率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两种头皮静脉针固定法联合应用,效果甚佳。

        2  方法

        2.1  耳廓固定法

        2.1.1  手法固定 

        操作者要根据头皮针穿刺的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不论在穿刺还是在固定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保持小儿头部的基本稳定、不摇动。穿刺前,将针头软管放于左手夹在示指和中指间缝处(这有利于穿刺后针头固定),拇指和示指固定静脉两端并绷紧皮肤,其余3指固定患儿头部,右手持针穿刺,穿刺成功后,右手松开针柄后迅速用棉球将针柄下端垫起,然后用胶布固定,以免针头移位或挑起皮肤,影响液体流速,导致血液凝固堵塞针头,造成穿刺失败。

        2.1.2  胶布固定 

        胶布固定方法也很重要。操作者在手法固定的同时,先擦干针头周围的消毒液、汗液。用三条胶布常规固定。三条胶布两侧各纵行固定一条胶布,纵行固定的胶布应稍长,头部固定共五条胶布,第6条胶布固定在患儿的耳廓上。要确实粘贴牢固。若患儿头发少或短,头皮汗液少时,此法固定既美观又实用。

        2.1.3  耳廓固定法的优点 

        (1)将头皮针软管远端(或过滤网处)就近固定在耳廓上,当患儿头部转动时,受输液器牵引的着力点落在被软管粘连着的耳廓上,起到降低针头移位的保护作用。

        (2)通过此法进行分步固定,不仅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而且还避免用大量的胶布固定针头,节约了材料,减轻了大量胶布粘连头发造成的不便,解决了患儿的不适感。

        (3)因每位患儿都有三四位家长陪伴,使得病室的人员繁多,如果穿刺成功后因针头固定方法不当或固定不牢,中断输液需要护士反复穿刺,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而且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因此采用此法,可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护患纠纷的概率。患儿家长亲切地称耳廓固定法为“电视天线”。

        如果患儿哭闹不止或输液时间长,采用耳廓固定法,不能牢固固定时,我们还可以再加用第2种固定方法。

        2.2  绷带固定法

        2.2.1  方法 

        先采用耳廓法固定后,再将备用的绷带(长度约50~60 cm)的中间段从枕后向前绕头1周,在针柄的侧面5 cm处将绷带的末端重叠后用胶布粘贴牢固,注意动作轻、稳,绷带压在针身处,松紧度以紧贴头皮为宜。过紧则绷带下压针身使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影响液体流速,还容易刺破管壁导致渗液。过松则固定不牢绷带滑动使针柄移位引起“滚针”如果身边没有准备绷带,可以用长条胶布代替。

        2.2.2  长条胶布固定的缺点 

        (1)输液时小儿头皮出汗,胶布失去粘性容易脱落引起“滚针”。(2)拔针时容易粘贴头发,给小儿增加痛苦。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我科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联合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滚针率”的发生。尤其在抢救患儿过程中牢固的固定可以使药物顺利地输入患儿体内,从而可以赢得最佳抢救时机,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采用这两种固定方法使患儿头部可随意活动而不影响针头移位,牢固的固定对无意的牵拉有反弹性,增加了患儿自主活动的随机性,减轻了家属的心理负担,增加了护患双方的满意度。

        这两种方法减轻了因固定方法不当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极大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如果每一位儿科护士在静脉穿刺时能有精湛的技术,在接待患儿及家属时,能使用温馨的语言进行温馨治疗,创造一种温馨的气氛从而可以美化白衣天使的形象,拉近护患双方的距离,使人文化的服务贯穿于我们的每一项护理工作中。让我们的每一张笑脸、每一声问候、每一句叮嘱都能深深地感动每一位患儿和家属。

    ↑上一篇:急性肾炎患儿健康指导
    ↓下一篇:1,6-二磷酸果糖联合香丹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