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抗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168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55次

    作者:吕玉霞,王玫,董彩凤,吴士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抗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患儿,采用纯中药制剂“抗支口服液”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 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 %和92.26 %。结论 “抗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抗支口服液;小儿;疗效观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存活的最小的一种病原微生物,自1944年Eaton分离出肺炎支原体后,肺炎支原体感染被国内外学者逐渐重视起来。近20年来,我国黑龙江地区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由以往多见的年长儿,现已蔓延至新生儿。目前尚没有杀灭肺炎支原体的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虽能抑制肺炎支原体的生长,但不能清除肺炎支原体的寄居,且不良反应较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笔者自1988年以来,用自拟中药汤剂“抗支灵”治疗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于2002年与王友鹏教授共同研制出中药“抗支口服液”治疗支原体肺炎并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2002年第7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杨锡强、易著文主编,2004年第6版)制定。(1)病史: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接触史。(2)症状:发热、咳嗽、气喘,婴儿可有呼吸困难。(3)体征:年长儿多缺乏肺部体征或呈游走性啰音,婴幼儿可闻及中小湿啰音或呼吸音减弱。(4)实验室检查: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升高。(5)胸部X线检查:多为单侧病变,呈不整齐云雾状肺浸润,有少数患儿肺门阴影增重或呈大叶性实变影像。

        1.1.2  中医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七年制《中医儿科学》制定。(1)主证:发热、咳嗽、气喘。(2)次证:面赤、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肺部有干湿性啰音或呼吸音减弱。(3)舌象:舌质红、苔黄。(4)脉象或指纹: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1.2  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2)符合中医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者。(3)年龄≥6月、≤14岁。(4)病程1~7 d。

        1.3  病例排除标准 (1)已确诊为肺炎,但不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者。(2)年龄<6月、>14岁者。(3)体温(腋温)39.5 ℃以上或肺炎合并其他脏器损害者。(4)病程超过7 d者。(5)支原体肺炎伴有原发性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者。(6)对治疗药物过敏者。(7)患儿不能坚持口服中药2周者。入选病例共168例,均为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儿。男性98例,女性70例。年龄≥6月且<3岁者20例,占11.91 %;≥3岁且<6岁者58例,占34.52 %;≥6岁且≤14岁者90例,占53.57 %。春季62例,占36.90 %;夏季26例,占15.48 %;秋季16例,占9.52 %;冬季64例,占38.10 %。

        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口服“抗支口服液”(鱼腥草、黄芩、射干、蚤休、炙麻黄、苦杏仁、生石膏、川贝母等,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制剂室提供),12岁以下,每次0.5 mL/kg,每日3次;12岁以上,每次20 mL,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体温(腋温)39.0 ℃以上者,可口服西药解热剂美林,0.25~0.5 mL/(kg·次)。所有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3观察项目、评分标准及观察时间

        3.1  观察项目 主症:发热、咳嗽、气喘;次症:肺部体征、面赤、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象、脉象或指纹。

        3.2  评分标准 将临床各单项观察项目按等级计分:主症分别为6分、4分、2分及0分;次症分别为3分、2分、1分和0分;舌象、脉象或指纹不计分。

        3.3  观察时间 (1)分别在治疗后第1 d、第4 d、第7 d、第10 d及第14 d记录以上评分。(2)观察第1 d和第14 d肺部X线的变化并记录。

        4  治疗结果

        4.1疗效评定标准

        4.1.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痊愈:1个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及肺部X线检查恢复正常。显效:1个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肺部X线检查病灶尚未完全吸收。有效:1个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肺部X线检查病灶未吸收。无效:1个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肺部X线检查病灶未吸收或增多。

        4.1.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痊愈: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证候积分值减少95 %~70 %;有效:证候积分值减少70 %~30 %;无效:证候积分值减少<30 %。

        4.2结果

        4.2.1  综合疗效见表1。

        4.2.2  发热治疗效果 见表2。表1综合疗效例表2发热治疗效果例 注:本组观察发热病例共163例,其中3例合并用药(解热剂美林)故未做统计。

        4.2.3咳嗽、气喘治疗效果见表3。表3咳嗽、气喘治疗效果例

        4.2.4次证治疗效果见表4。 表4次证治疗效果例

        4.2.5  中医证候总治疗效果见表5。表5中医证候总治疗效果例

        5讨论

      2002年1月至9月,由课题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免疫教研室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鼠的免疫研究结果证明,中药“抗支口服液”能纠正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作用[1]。“抗支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的功效。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抗支口服液”中的单味方药具有抗炎、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药物的相互配伍具有协同作用,可减轻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方中黄芩苦寒,入肺经,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其中黄芩甙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起到抗菌消炎、解热镇静作用;黄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在于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黄芩对肺炎支原体有抑制作用;黄芩与麻黄合用可减轻麻黄的某些不良反应[2]。石膏甘寒,清肺热,可使热去痰消,咳嗽自止;石膏富含硫酸钙,能抑制机体产热中枢的兴奋性,体外试验证明能促使巨噬细胞的成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石膏与麻黄合用有协同清热、抗过敏作用[2]。麻黄性辛、味苦,入肺经,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油等。麻黄平喘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环节。(1)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2)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麻黄的挥发油对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有解热作用。伪麻黄碱可以抑制炎症早期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炎症后期的肉芽组织形成;有对抗致炎物质的作用。此外,麻黄具有抗补体作用,故而具有抗变态反应的功效。川贝母苦甘、微寒,入心、肺经,润肺止咳;现代医学研究川贝母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苦杏仁性温、味苦,入肺、大肠经,祛风解毒、止咳平喘;杏仁含杏仁甙及脂肪油,杏仁甙分解后产生微量氢氰酸,可镇咳及祛痰,从而达到润肺止咳的效果。射干性寒、味苦,入肺经,善清肺火,降气消痰、平喘止咳;射干有对抗肺炎支原体的作用。蚤休味苦、性微寒,入肝经,清热解毒;治疗支原体肺炎有效[3],现代医学研究与止咳平喘药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入肺经,清热解毒,主治肺热咳嗽;鱼腥草素是鱼腥草的抗炎有效成分之一,实验证明能抑制巴豆油和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鱼腥草水煎剂能明显增加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能显著增加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合成鱼腥草素对脾切除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4];鱼腥草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鱼腥草与黄芩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尤其在解热抗炎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作用更强。对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医辨证属肺炎喘嗽心阳虚衰、邪陷厥阴者及西医诊断有合并多脏器损害者,不建议单纯用中药“抗支口服液”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季节在黑龙江地区仍以冬春二季为多见,但2005年夏季7~8月份支原体肺炎病例多于往年;发病年龄自新生儿期至青春期均可见,但仍以学龄期儿童为多。本次观察期间,有2例新生儿支原体肺炎病例及8例1~6月婴儿支原体肺炎病例,因发病年龄小、病情较重,虽未纳入观察病例,但已说明该病的发病年龄范围在逐日扩大,应高度重视。综上所述,中药“抗支口服液”治疗支原体肺炎,意在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的同时,还可清热、宣肺、止咳化痰,并利用药物相互配伍的协同作用及配伍后的减毒作用,达到扶正祛邪之功效。“抗支口服液”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但对肺炎支原体的直接杀伤、抑制机制尚未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试验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友鹏,吕玉霞,王雅贤.“抗支口服液”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鼠免疫学机理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2,51(10):8401.

    [2]贾公孚,谢惠民.药物联用禁忌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540-643.

    [3]王烈,孙丽萍.婴童翼集[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39.

    [4]邵兰,于庆海,吴红艳,等.合成鱼腥草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9,16(3):209-211.

    ↑上一篇:理肺通络方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大鼠肺泡灌洗液中sIgA的干预作用
    ↓下一篇:浅谈儿科学与温病学的关系(一)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