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老年患者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8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1-23  浏览次数:448次

      作者:何运昉,邓小军,杨萍,王天勋,王姝  作者单位: 四川,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何运昉、邓小军、杨 萍、王天勋、王 姝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88例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并发症的情况:胸肌刺激症状4例,起搏器囊袋血肿2例,隔肌刺激症状2例,右室电极脱落2例,起搏器综合症8例,新出现房颤8例,新出现心衰6例,死亡15例,死亡原因:慢性心衰10例,脑出血2例,呼衰2例,脑梗塞1例。结论 应加强对植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认识,加强术后随访,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临床随访,并发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医疗水平的进步,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据报道,我国7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心脏起搏器安置者的70%[1] 。现将我院1997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对我院安置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8例老年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随访,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3月至2009年3月,对有指征安置起搏器的老年患者88例进行了置入起搏器的治疗,其中男61例,女27例,年龄60~83岁,平均68.9±7.6岁,术前病程18天至15年,平均6.3±5.7年。全部病人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晕厥、黑朦、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术前心律失常类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30例,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窦综合症48例,房颤伴长R-R间期大于3.5秒4例,双束支阻滞2例。基础心脏病:冠心病37例(其中心肌梗死12例、伴糖尿病28例),高血压心脏病34例,(伴糖尿病17例)、慢性心肌炎5例、扩心病5例、肺心病4例、心脏瓣膜病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起搏器置入指征[1]。

      1.2 置入方法 88例患者中经头静脉切开置入26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61例,经颈外静脉切开置入1例。脉冲发生器囊袋均在静脉入路同侧上的上胸部胸前筋膜处。85例心室起搏电极放置在右室心尖部,3例电极放在三尖瓣口下方,心房起搏电极置入右心耳,其中心室螺旋电极4根。

      1.3 起搏器类型及随访情况 安置起搏器类型:应用ST-Jude、Medtronic、Biotronik等系列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其中安置VVI型72台,DDD型16台。所有患者均建立随访档案,分别在术后一周、1月、3月、6月及术后每年接受临床随访和起搏器程控,行十二导联心电图、X胸片检查,必要时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

      2 结 果

      2.1 疗效 88例患者原有晕厥、黑朦、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活动耐量明显提高。

      2.2 并发症

      2.2.1 术后3个月内(近期)永久性人工安置起搏器并发症见表1。表1 心脏起搏器术后近期并发症

      近期出现并发症19例,发生率21.5%,其中DDD型出现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12.5%(2/16),VVI型出现16例(16/72),并发症发生率22.2%。

      2.2.2 术后3个月至12年并发症 VVI型有2例在术后6个月发生电极脱落,重置螺旋电级处理,起搏器综合症仍有3例。

      2.3 其它

      2.3.1 起搏器依赖情况 有28例患者心跳完全依赖起搏器,有1例术后3年完全不需要起搏器工作,其余患者部分需要起搏器工作。

      2.3.2 出现房颤及心衰情况 安置VVI型起搏器术后新出现房颤8例(占该型的11.1%)新出现心衰6例(占该型

      2.3.3 起搏器更换状态 有5例VVI更换了脉冲起搏器。

      2.3.4 死亡情况 死亡15例,均发生在VVI型,存活73例,死亡原因,慢性心衰10例,脑出血2例,呼衰2例,脑梗塞1例。

      3 讨 论

      3.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症状心动过缓具有良好的效果,生理性起搏器更能改善心功能症状生活质量和预后。本组心脏起搏器对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总有效率达100%,并发症大多轻微,能很好的保证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组病例中安置VVI型出现起搏器综合症肌肉刺激症状、新发生心房纤颤、心衰加重共24例(占该型的33%),而安置DDD型无这些并发症,主要原因是VVI起搏器术后出现房室逆传和/或房室同时同步收缩损失,使心房收缩时,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可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低血压和心室充盈压升高导致头晕晕厥,而DDD型能较好的保持生理性房室传导顺序,避免房室收缩不协调,减少房室逆传[3]。MOST和DANISH研究发现每增加1%的心室起搏可以使房颤发生增加1%,心室起搏增加10%,住院率增加2%,由于本组患者是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差,手术承受能力较差,生活质量较低的患者置入VVI心脏永久性的起搏器不失为相对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4]。但毕竟VVI型置入后副作用较DDD多,故术前应把并发症情况向患者家属讲明,尽量安置心理性起搏器。

      3.2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产生一些并发症,部分并发症可以避免,而部分并发症难以避免。因此早期随访是起搏器治疗的一个环节。本组病例发生囊袋血肿2例是由于开展手术早期停用抗凝药较晚,术中止血不够彻底引起,有2例电极脱落,主要是第一次术中电极固定不够牢固及电极张力过高引起,因此加强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十分重要。

      3.3 在远期随访中,出现右室电极脱落2例,2例患者均为扩心病,经重置螺旋电极处理。新发房颤8例,心衰加重6例,需更换脉冲发生器5例,因此术后长期随访也很重要,为及时处理术后长期并发症,及时了解电池耗竭状况,确定是否需要更换起搏器提供可靠依据。

      3.4 本组患者发生死亡15例,分析原因:一是老年组除本身疾病外,其他合并症如糖尿病、肺部感染等较多,老年人脏器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容易诱发其他并发症。二是老年组心脏疾病时间较长,平均患病时间在6.3年以上,最长病史有15年,基础心脏病复杂,心脏增大,心功能2~3级较多。三是老年组中心力衰竭是第一死因,5例患者术前存在心功能不全(2~3级),术后不愿接受心衰治疗,置入VVI起搏器后,心衰加重为4级,因此加强术前术后对心衰的规范化治疗也非常必要,同时针对此类患者,应注意适应症的把握,可考虑首选DDD型或CRD治疗或间隔部位起搏治疗。

      总之,老年患者起搏器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能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及心律失常类型选择起搏治疗模式,但由于老年人伴发疾病较多,要加强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随访,尤其是术后早期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 澍,王方正,黄德嘉,等.置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2] 陈 新,陈 澍.生理起搏器使病人收益[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3] 孙向华,惠 杰,宋建平,等.起搏器置入常见并发症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

      [4] 张海澄,易 忠,郭继洪,等.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届学术双年会纪要(心脏起搏部分)[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上一篇:高原性心脏病
    ↓下一篇: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