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发表时间:2012-01-05  浏览次数:552次

      作者:杨顺海,陈金红,王玉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涿州市妇幼医院儿科

      【关键词】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临床应用首次报道于1938年,随着装置的改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其增加肺泡容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等呼吸生理功能,逐渐应用于许多肺部疾病,如肺水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但对其改善通气功能的报道较少[1]。本文通过对38例新生儿应用NCPAP前后的临床观察及血气分析监测,证明NCPAP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氧合,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还可以改善通气功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呼吸衰竭患儿38例,其中RDS 3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3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4例,早产儿13例,新生儿肺出血1例,新生儿硬肿症(肺水肿)2例,感染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2例;其中Ⅰ型呼吸衰竭(呼衰)13例,Ⅱ型呼衰25例,且呼吸节律规整,呼吸频率在40~80次/min之间,除外中枢性呼吸衰竭。

      1.2 方法 入院后给予NCPAP辅助呼吸,由医院中心供氧室给氧气及压缩空气,经空氧混合仪和加温湿化罐湿化后通过连接管道,连接乳胶鼻塞,并固定在鼻前庭内,鼻塞另一端经连接管道接水封瓶,并由管端伸入水下厘米数控制压力,整个管道保持密闭,使患儿在吸气相及呼气相内均保持一定正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在应用NCPAP前及NCPAP后4~6 h,NCPAP后24 h的临床变化及血气分析监测,主要比较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F检验,单因素比较方差分析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38例患儿在应用NCPAP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呻吟、紫绀、吸气三凹征、呼吸促表现,应用NCPAP(FiO2 21%~40%, PEEP 3~4 cm H2O,Flow 6~10 L/min)后4~6 h观察以上症状均有缓解,缺氧征基本改善。NCPAP后24 h观察患儿呻吟、紫绀症状基本消失,呼吸促、吸气三凹征明显好转。

      2.2 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应用NCPAP治疗前PaO2(67±32) mm Hg;治疗后4~6 h PaO2为(90±63) mm Hg,与应用前比较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24 h PaO2(84±49) mm Hg,基本升至正常范围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4.04,P<0.01)。

      25例Ⅱ型呼衰患儿,应用NCPAP治疗前PaCO2(59±8) mm Hg,治疗后4 h测动脉血PaCO2(46±10) mm Hg,治疗后24 h测PaCO2(45±15) mm Hg,示应用NCPAP后4 h PaCO2即有明显下降,患儿通气功能迅速得到改善,应用NCPAP后24 h PaCO2为(45±15) mm Hg,基本降至正常范围内(40~60 mm 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46,P<0.01)。

      3 讨论

      本文通过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38例,说明了NCPAP不仅可以改善氧合,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而且还可以改善通气功能。

      本文13例患儿应用NCPAP 4~6 h后及24 h后,PaO2均得到明显提高,临床症状改善。其原理主要是NCPAP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开放,增加了弥散面积,改善了通气血流比值,改善氧合。对于以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疗效较好。

      另外,通过对25例以通气障碍为主的Ⅱ型呼衰患者(3例MDS,14例吸入性肺炎)观察,应用NCPAP 4~6 h后及24 h后血气监测PaCO2明显下降,提示NCPAP可改善通气功能,其主要通过对上气道有支撑作用,对小气道和肺泡的扩张作用,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开放,改善通气功能。

      除此之外,通过对13例早产儿的应用,也证实了NCPAP改善肺的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减少呼吸功能,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开放,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释放增多,对早产儿进行呼吸辅助支持,可常规用于早产儿缺氧的治疗。

      本文NCPAP装置采用出气管与水封瓶连接的方式,持续活跃跳动的气泡对气道的震荡作用,有利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结合临床拍背吸痰,减少二氧化碳的潴留。

      NCPAP装置简便易行,相对无创,相比使用呼吸机呼吸支持的患者所花费用低廉的多,副作用小,但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NCPAP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高的PEEP值可以引起静脉回流受阻,右心前负荷下降,心搏出量下降,血压降低,各脏器灌注压下降,故在新生儿病房,当PEEP>8 cm H2O时,应慎重应用。适当PEEP值,可以改善肺顺应性,使胸内压下降,心输出量反而增高。(2)避免PEEP值过高引起肺气压伤。(3)部分患儿应用NCPAP期间发生腹胀,胃潴留,故应用NCPAP时应注意间断开放胃管,减轻腹胀。(4)选择合适型号的鼻塞,加强鼻部皮肤护理,防止鼻部损伤。(5)选择好适应证,NCPAP是一种辅助通气方式,仅适用于存在自主呼吸,且呼吸节律基本规则的病人,代替机械通气,当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呼吸困难加重且除外堵管、烦躁等因素,需及时更换为控制通气方式。

      【参考文献】

      1 郑绍军,陈伟明,高慧娟.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00例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03,25:735.

    ↑上一篇: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45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328例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