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小儿黏连性肠梗阻112例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03-13  浏览次数:501次

      作者:田永成1,周雪鸿2  作者单位:1.宁夏原州区寨科中心卫生院中西医结合科,固原 756000; 2.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银川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小儿黏连性肠梗阻病例。结果 绞窄性肠梗阻7例,入院后即手术治疗,6例治愈,1例死亡。单纯性肠梗阻105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中低位肠梗阻90例治愈81例(治愈率90%),8例中转开腹治愈;高位肠梗阻15例,治愈4例(治愈率27%),1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均获治愈。高位肠梗阻与中低位两组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小儿黏连性肠梗阻中,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早手术,单纯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关键词】 小儿;黏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

      1.1 一般资料

      112例患儿,均来自我院及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8-2009年11月期间收治患儿,男67例,女45例,年龄6个月~16岁。有腹腔手术史106例,阑尾炎术后49例,肠套叠术后19例,麦克尔憩室术后23例,外伤术后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3例,粪石性肠梗阻术后5例,发病2次以上17例,2次手术3例;无手术史6例,其中外伤血腹引起黏连性肠梗阻2例,胎粪性腹膜炎4例。

      1.2 临床表现

      均以阵发性腹痛起病,伴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大部分病例有呕吐,不能进食。查体:可有肠型、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消失、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

      1.3 治疗方法

      根据入院情况、梗阻程度,分为绞窄性肠梗阻和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均采用手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分为低位和高位两种,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支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抗感染。同时阿托品肌肉注射,0.01mg?kg-1, 用石蜡油30~50mL保留灌肠,半小时后胃管注入四磨汤(木香10g、枳壳10g、乌药10g、炒槟榔15g浓煎100mL)20~30mL,并予四磨汤20~30mL保留灌肠,根据病情每日1~2次。

      1.4 疗效观察

      疗效确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进食后无异常,X线片,气液平面消失。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全身症状转差而转为手术者。X线片无改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绞窄性肠梗阻7例,入院后即手术治疗,6例治愈,1例死亡。单纯性肠梗阻105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中低位肠梗阻90例治愈81例(治愈率90%),8例中转开腹治愈;高位肠梗阻15例,治愈4例(治愈率27%),1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均获治愈。高位肠梗阻与中低位两组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小儿黏连性肠梗阻占小儿肠梗阻患儿的50%,其中80%继发于腹部手术[1],手术后腹腔内脏和腹膜的黏连是机体对抗外来刺激的生物保护机制可使腹腔炎症局限,促进创伤愈合,但黏连也带来肠黏连的危害,由于黏连和牵拉可以造成肠管推移、压迫引起功能障碍,导致肠梗阻的发生。小儿黏连性肠梗阻首要是要区分绞窄性和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一经明确,需立即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本组患儿中1例14岁男性患儿,其阑尾炎术后6个月黏连性绞窄性肠梗阻,在外院保守治疗1d来院,感染中毒性休克,虽经手术等积极治疗仍死亡。单纯性肠梗阻为避免多次手术带来更多黏连,因首选非手术治疗,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基础之上加用中药胃管注入,保留灌肠,疗效显著,特别是在中低位肠梗阻的治疗中,更加显著[2]。中药四磨汤中木香,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有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之功;炒槟榔,消积行气利水;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各药合用可以行气止痛消胀,具有通腑理气攻下之效能,可促进肠蠕动,使肠管克服障碍,提高疗效,胃管注药加保留灌肠,药物同时作用肠管,效果更加明显。在中低位肠梗阻中,注射阿托品后可使肠管解除痉挛,胃管内注入中药顺利进入肠管,药物得到充分吸收和利用。本组90例中低位肠梗阻患儿,81例治愈,治愈率90%。高位肠梗阻,因梗阻部位高,影响中药吸收利用,治疗效果较中低位肠梗阻差,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高位单纯性肠梗阻保守治疗2~3d后,症状无改善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肠黏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病变,当胃肠功能紊乱,黏连部位受压扭转就可造成梗阻,肠坏死严重时危及生命。术中、术后如何预防肠黏连的发生,临床上也做了很多研究,目前无确实有效的预防方法[3]。我们体会:1)术中要尽量减少对肠管的刺激,操作轻柔,减少肠管暴露时间,肠管外露时应用热纱垫包裹。彻底清除脓液、血液以及异物。2)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我们主张,麻醉监护期过后,即可下地活动,对较小婴儿多予翻身,抱起等活动。3)对未行肠切除的患儿,术后第1天即可应用中药四磨汤胃管注入或口服。4)术后饮食应逐步恢复,切忌暴饮暴食及进食不宜消化食物。

      【参考文献】

      [1] 王果,李振东.小儿腹部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40-148.

      [2] 陈捷,林进汉,金立华,等.大黄四逆散治疗小儿黏连性肠梗阻临床和实验观察[J]. 中医药学刊, 2006,5(24):824-825.

      [3] 金百祥.腹膜粘连的形成及肠梗阻的防治[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4,15(5):309.

    ↑上一篇: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下一篇:脑性瘫痪儿童呕吐的相关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