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_T离散度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1-12-19  浏览次数:492次

      作者:王庆军  作者单位:永康市中医院内科,浙江永康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电描记,Q_T离散度

      最近几年来,人们发现Q_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心室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在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d与正常人以及AMI生存组与死亡组QTd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全部病例均系本院住院患者,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48例,男性3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5.8岁。分为两组,存活组36例,死亡组12例。再选择与以上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构成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采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_T间期相当于由QRS波起始至T波终止(即回到T/P基线)。若有U波,Q_T间期测量至T波及U波之间最低点。每个导联连测3个窦性心搏周期,取其均值。然后不论何导联将最长Q_T间期减去最短Q_T间期,即得QTd。对T波终点难确定的导联省略测定,每份心电图至少有7个导联被采用。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正常人对照组QTd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QTd比较注:与Ⅲ组比较△P<0.01;与Ⅱ组比较※P<0.05

      3 讨论

      自1990年Day[1]等正式提出QTd概念并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其与AMI死亡的关系作了有益探讨。文献报道QTd可作为AMI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组资料提示AMI早期QTd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62.90±18.34)ms、(84.25±21.35)ms,两者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对照组QTd为(30.24±9.25)ms,与AMI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这与文献报道相似,也和AMI患者早期QTd明显延长易发生室颤,猝死相一致[2,3]。因此有充分理由认为QTd延长有病理生理基础。是因为AMI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病变引起局部电生理(有效传导速度等)改变,导致心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增加,而致QTd延长。它可作为一个无创的简便的评价AMI预后的有价值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脏生理和临床研究证实,正常人的心室复极过程中,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有一定程度的不均性,这个差异属于生理性复极不同步,呈现Q_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值。本文结果显示:正常人QTd<50ms,与其它文献报道相符。故代表心室肌复极时间的Q_T间期在心电图各导联间存在差异的事实已为临床所认识。QTd愈大则心室复极不均匀和电不稳定性愈高,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也更大。多数作者建议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以QTd≥60ms作为标准[4]。

      【参考文献】

      [1]陈义汉,李明洲,龚兰生.Q_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J].心电学杂志,1997,16:140.

      [2]杨秀娟.急性心肌梗死Q_T及J_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心电学杂志,1997,16:10.

      [3]向红,杨捷,何涛,等.急性心肌梗塞Q_T离散度增加与室颤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282.

      [4]吴强,张国娟,江樊莲.Q_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13(1):9.

    ↑上一篇:候选基因ABCAl_G596A变异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下一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sICAM_1的变化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