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8 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2  浏览次数:540次

      作者:姚艳阳  作者单位:定南中山医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根据实验室测定胆红素总值和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和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1],而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危及生命或损害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为做好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减少伤残,现将2006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68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 例均系2006年1月—2008年10月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男41 例(60.3%),女27 例(39.7%);发病年龄:胎龄33~42周,日龄1~28 d。体重1 750~4 300 g,足月儿58 例(85.3%),早产儿8 例(11.8%),过期产2 例(2.9%)。诊断标准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2]。

      1.2 方法

      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光疗,依蓝光治疗指征予蓝光照射24~48 h,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5 mg/kg,分2次口服,胆红素或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时予白蛋白1 g•kg-1•d-1,ABO溶血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1 g•kg-1•d-1,连用2 d,茵枝黄静脉滴注或口服退黄口服液等中药治疗,其他包括纠正酸中毒、纠正缺氧、防止低血糖及低体温等[3]。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黄疸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正常<17 μmol/L;好转:黄疸逐渐消退,血清总胆红素介于17~205 μmol/L。

      2 结 果

      2.1 病因

      围产因素23 例(33.8%),母乳性黄疸20 例(29.4%),感染因素15 例(22.1%),混合因素5 例(7.4%),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G6PD)缺失症3 例(4.4%),ABO溶血者2 例(2.9%)。

      2.2 结果

      治愈61 例(89.7%),好转6 例(8.8%),1 例(1.5%)因G6PD缺乏症合并严重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转上级医院。

      3 讨 论

      3.1 病因分析

      从本文68 例病例分析,围产因素仍是主要病因,经调查母亲方面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肾病、营养不良等可使新生儿因缺氧而影响肝酶活力而致高胆红素血症,另新生儿在宫内窘迫,生产时有窒息或有药物或器械助产,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均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增加。但围产因素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基层医院应加强围产保健,高危妊娠管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改进分娩措施,合理应用药物,可及早诊断和防治高胆红素血症发生[1],减少伤残。近年由于大力推广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发病率逐渐上升。其原因有两种: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因生后喂奶延迟、奶量不足、肠蠕动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使肠肝循环增加,血清胆红素浓度增加;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则因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高、活性强,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所致[1]。但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必要时停喂母乳,改喂配方乳48~72 h后,黄疸一般逐渐消退,不愿停喂母乳时,可将母乳挤出,煮沸后破坏其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再喂患儿。

      3.2 临床诊治体会

      蓝光照射可通过光的作用使非结合胆红素变为非溶性异构体,使之迅速随尿排出,降低血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基层医院蓝光治疗简单方便,疗效确切,尤其对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可适当放宽蓝光治疗指征,不应按传统诊断标准(255 μmol/L)诊断,应予积极处理。为减少其副作用,可间断光疗,我院以照射8 h,间歇4 h,一般总照射时间不超过48 h,疗效肯定。还有近年有报道静脉滴注茵枝黄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建议可改用茵枝黄注射液口服,减少其副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275.

      [2]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1.

      [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

    ↑上一篇:祛瘀化痰法合酮替芬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5例
    ↓下一篇:维生素D防治小儿佝偻病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