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微波经皮给药治疗仪佐治小儿病毒性肠炎101例

    发表时间:2012-04-20  浏览次数:573次

      作者:魏云莉,王建忠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第二人民医院,宁夏 银川 75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微波经皮给药佐治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1例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患儿分为微波经皮治疗组和对照组,微波组在常规治疗(抗病毒、灌肠、补液),基础上加用脉冲式微波治疗,连续治疗5d;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微波组有效率92.5%,对照组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病毒性肠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波经皮给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微波,治疗,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是夏秋季小儿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脉冲式微波治疗53列病毒性肠炎患儿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1-12月共收治178例病毒性肠炎患儿,选其中经常规治疗3d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仍明显的101例病毒性肠炎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1例,女50例,年龄4个月-1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发热,便次增多,每日均在10余次以上。全部患儿均有轻-中度脱水,大便镜检阴性或有脂肪球,部分有少许白细胞,轮状病毒酶标阳性,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1]的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分为微波组和对照组,微波组53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和入院前病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予常规方法(抗病毒、灌肠、补液等),微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L型经皮给药治疗仪,按仪器操作规程,取脐部和止泻穴,温度为39-40e,强度为3-7mA,时间为20-30min,每日1次,每次20min,5d为1个疗程。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体症、粪常规进行观察评价。

      1.3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24-43h,大便次数<3次(每日)或恢复正常便次,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48-72h,大便次数3-4次(每日),或大便性状好转,水份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72h,大便次数>5次(每日),大便性状无好转,临床症状无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P<0.05)。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2.2 不良反应:经微波组治疗的患儿除1例治疗部位有轻度过敏(红色皮疹)外,未发现其它副作用。

      3 讨论

      微波[2]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生物学效应,微波的热效应能使组织温度升高,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组织内吸收加快,小剂量微波发挥的是其非热效应,非热效应也提供了能量,此能量可作为修复组织能量的需要,非热效应可能对线粒体活动发生影响,使线粒体的活动增强,导致细胞内能量合成加速,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小剂量微波对局部进行照射后,使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流量增加,氧和营养物质更易交换,局部病理性代谢产物容易吸收和排出,吞噬细胞更易穿过通透性增强了的血管壁,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

      病毒性肠炎发病率较高,目前虽然抗病毒药物种类繁多,但尚无理想药物,治疗仪采用中药有效成分制成贴片,其渗透性比单纯性贴片的透皮吸收强200倍。祖国医学古代早已应用药物穴位贴敷疗法,本治疗仪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采用了先进的透皮吸收治疗方法,是对传统皮肤用药的重大突破。人的皮肤由类脂、蛋白质和水组成,在脉冲电流致孔导入的过程中,电压可以改变这些皮肤成份的分子排列,从而使皮肤的通透性发生变化。电极作用于脐部和止泄穴,促进药物通过完整皮肤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具有消炎退热,收敛止泻,解痉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此途经避免了胃肠道因素的干扰和降解作用,减少了个体差异和毒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注射给药的潜在危险和痛苦,尤其是目前小儿输液困难,口服给药又不合作,给医护人员和家长带来诸多不便,此治疗仪见效快,治愈率高,使用方便,易被患儿接受,操作简单,易被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6

      [2] 张黎明.临床物理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5.

    ↑上一篇: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良性惊厥44例临床特征分析
    ↓下一篇: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