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6-27  浏览次数:682次

      作者:郭振香  作者单位:262732山东寿光市上口医院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 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是由病毒或细菌血行感染所致。现将本院2008年5月至2009年收治的16例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收治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12岁;病程7~20天;伴发热12例,伴呼吸系统感染者6例,伴呕吐12例,伴肠间积液9例。

      临床特点:均有腹痛,为阵发性脐周痛,持续5~10分钟可自行缓解;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查体见咽部充血,腹软,无压痛(7例),脐周轻压痛(9例)。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计数升高8例,正常8例;采用“胶体金法”(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测血清MP-IgM阳性;胸部CR片示双肺纹理粗重、紊乱;腹部彩超均示有脐周多个低回声结节,肠间隙液性暗区(6例)。

      结 果

      16例患儿临床诊断为MP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予以阿奇霉素10mg/(kg•天),用5天停3天为1个疗程,加用周林频普仪腹部理疗,疗程2~3周,每周复查腹部彩超。结果所有病例3天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5天内消失;1~2周所有肠间积液消失,2~3周疗程结束时,肿大的淋巴结缩小至正常。

      讨 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常见于儿童,为儿童腹痛常见病因,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但一般符合以下几个诊断条件:①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②阵发性脐周痛为主,脐周或右下腹轻压痛;③腹部彩超可见脐周多发肿大淋巴结,纵横比>2,短轴>05cm;④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肠间隙可见15~22cm液性暗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多为病毒感染,极少数为细菌感染[1]。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因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毒及毒素沿血液循环到达远端回盲区淋巴腺,引起该区淋巴结感染并伴有细菌感染而发病。细菌可经胃肠破损的肠黏膜进入乳糜管,使肠系膜淋巴结炎性增大,由于炎性渗出液刺激,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淋巴结炎性病变可能引起腹膜的局部渗出而致腹腔积液。

      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主要经飞沫传播,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还可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损害[2]。近年MP感染的呼吸系统外损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献报道MP感染肺外损害发生率高达25%~50%,其中胃肠道25%受累[3]。其发病机制多数认为与MP直接侵犯呼吸道产生毒素外还与免疫介入密切相关[4]。

      近年来,随着检查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医师对该病原体的重视,MP的检出率有所增加,但对MP感染后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和重视远远不够。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诊治,我们体会到,在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诊治过程中,对于伴发热者,伴肠间积液者,常规抗生素治疗效差者,应给予检测MP抗体,及时足疗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燕霞.腹膜与腹腔疾病[M]/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2 秦雨春,杨丽萍,曲东,等.23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0):639-640.

      3 Vervloet LA,Marguet C,Camargos PA.Infectio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importance as an etiological agent in childhoo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Braz J Infect Dis,2007,11(5):507-514.

      4 赵敏,薛建珍,于式翠.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临床表现76例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0):105.

    ↑上一篇:支气管扩张试验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
    ↓下一篇: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247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