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体位疗法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24  浏览次数:626次

      作者:周锦云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关键词】 体位疗法

      早产儿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1,2]。GER可导致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发育迟缓,甚至猝死[3]。本文将儿科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0例胃食管反流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小剂量西沙比利和思密达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头部抬高30°仰卧位,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40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患儿,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标准[4],无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炎等器质性疾病。男23例,女17例;日龄6~24 d,平均(13±7) d。胎龄31~36周,平均(33±2)周,体重1 510~2 450 g,平均(2 024±367) g。原发病为产时窒息5例,羊水吸入3例,高胆红素血症10例,肺炎14例,早产儿寄养8例。临床表现为反复溢乳、呕吐、反胃、青紫症状,益乳、呕吐、每日2次以上。随机将40例患儿分为2组,每组20例。2组性别比、日龄、胎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儿入院后均根据不同病因给予基础治疗和小剂量西沙比利、思密达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头部抬高30°仰卧位,用ALOKA SSD-620B超声显像仪,于喂奶后即刻、30、60、90、120 min时分别测定胃体横截面积(称时间截面积)。胃排空率=(喂奶后即刻截面积-喂奶后时间截面积)÷喂奶后即刻截面积×100%[5]。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喂奶后不同时间段的胃排空率见表1。

      表1 2组喂奶后不同时间段的胃排空率(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主要症状为反复呕吐、喂养困难、反复呼吸道感染、窒息,是婴儿常见疾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愈高[6]。早产儿的消化道由于有以下特点,因而非常容易出现GER:(1)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及胃壁肌肉发育不成熟;(2)胃呈水平位,胃食管角(His角)尚未建立,不利于LES抗反流屏障功能的建立;(3)胃容量小,排空时间长,胃内压力高;(4)消化道自主神经调节机制不成熟;(5)对激素及酶的反应迟钝。此外,早产儿易出现严重感染、颅脑损伤窒息等病理状态,以及一些药物(如氨茶碱)均可导致LES降压或腹压升高,导致反流。文献[2]报道,早产儿GER发生率为80%~85%,尤其是临床上无呕吐、青紫等症状的“寂静型”GER越来越受到重视。B超测定胃排空率,无侵入,简便易行,且可反复多次监测。治疗组20例在检查中观测到胃内容发生逆蠕动,这是食管pH值检测、食管测压等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

      GER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正常吞咽时LES反射性舒张,压力下降,使食物进入胃内,继而逐渐升高恢复到下降前水平,以阻止反流,GER患儿静息时LES压力较正常低,故不能发挥正常的适应性作用[7]。新生儿GER的发生与食管的蠕动、食管末端黏膜瓣、膈食管韧带、腹段食管长度、横膈脚肌钳夹作用及His角等有关系,但首要的是LES的抗反流屏障,LES短期松弛是主要原因。另外,胃排空延迟使胃内压力升高是导致GER的另一重要原因[8]。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胃液体半排空时间为30 min左右。本文对照组早产儿喂奶后30 min时胃排空率仅为20.59%左右,至喂奶后90 min时胃排空率才达60%左右,显示胃排空明显延迟。治疗组结果表明采取头部抬高30°仰卧位,可明显加快胃内容的排空,其原因可能是胃内食物由于重力作用排空加快,胃内压降低,此时胃食管连接处位于胃的最上方,拮抗了反流,同时促进食管的酸清除功能。

      通过观察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体位疗法可大大提高GER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体位疗法也可减少早产儿GER的发生,故在GER的治疗和早产儿的护理中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Newell SJ,Booth IW,Morgan ME,et al.Gastro-aesphageal reflux in preterm infants.Arch Dis Child,1989,64:780-786.

      2 陈燕萍,邵肖梅,曾纪骅,等.新生儿期胃食管反流的监测与治疗.中华儿科杂志,1994,32:355-356.

      3 MacFedyen UM.Regurgitant an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Acta Pediatr,1993,389:98-101.

      4 王茂贵.小儿胃动力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232-235.

      5 谷守七,王元明,姜源燕,等.胃排空功能的超声检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27-29.

      6 郭红梅.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河北医药,2004,26:357-358.

      7 金汉珍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3-495.

      8 McCallum RW,Berkowitz DM. Gastric emptying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Gastroentero logy,1991,80:285-287.

    ↑上一篇: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川崎病281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