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08-23  浏览次数:582次

      作者:张冀炜, 吴艳红  作者单位:宁夏人民医院分院儿科

      【摘要】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于入院时及入院1周后检测血清心肌酶谱活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入院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清心肌酶谱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1周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明显下降,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常规检测心肌酶谱活性,能够尽早发现心肌变化,为选择适当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血清心肌酶谱活性;心肌损害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年龄为2~6个月,80%以上病例在1岁以内[1]。本组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1岁以内102例,占85%,此特点与该年龄段小儿的支气管解剖学特点有关。由于小婴儿毛细支气管平滑肌薄而少,支气管壁缺乏弹力组织,软骨柔软,细支气管无软骨,呼吸时易受压,使管腔狭窄,同时毛细支气管炎时肺泡壁充血水肿,肺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直接影响通气功能。狭窄的气道易被水肿黏膜阻塞致使肺部发生阻塞性肺气肿,甚至局限性肺不张,进一步加重通气和气体交换障碍,最后导致缺氧、缺血及二氧化碳潴留。

      在心肌细胞中LDH尤其是LDH1、CK-MB、AST含量较高,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其结构将会发生改变,细胞内的酶即释放入血,而使血清中的这些酶的含量明显增加。目前公认CK-MB、LDH 是心肌损伤诊断最敏感和特异性的酶学指标,而α-HBDH反映LDH1、LDH2的活动[2]。小儿心肌细胞对感染、中毒和缺氧较为敏感,当其受到损害时,心肌酶就进入血液致使血清中心肌酶增高[3]。同时由于毛细支气管炎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清除力下降,致自由基参与其病理过程,使心肌细胞核酸破损,多糖解聚,造成细胞损伤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改变,引起酶的释放增加[4]。另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毛细支气管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原体,在流行期间可占70%以上[5],RSV及其产生的毒素可直接侵害损伤心肌细胞,使心肌酶大量释放到血液中[6]。本研究检测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时血清心肌酶谱活性明显高于非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P<0.01)。经积极治疗,入院1周后复查血清心肌酶谱活性明显下降,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因此本研究认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且为可逆性,经过积极治疗,多数能够恢复正常。所以对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常规检测心肌酶谱活性,能够尽早发现心肌变化,为选择适当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一旦发现心肌受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及时加用营养心肌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等,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防止由此造成心肌永久性损害。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5-266.

      [2] 田欣.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6):573-574.

      [3] 胡文玉.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0,21(6):90-91.

      [4] 李小兵,赵仕勇,包云光,等.婴儿麻疹肺炎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1394-1395.

      [5] 曾素芬,陈霞,刘更新,等.毛细支气管炎197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18(3):146.

      [6] HuangM,Bigos D,Levine M.Ventricular arrhythmia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al infection[J].Pediatr Cardiol,1998,19(6):498.

    ↑上一篇:孤独症儿童语言特点与康复治疗现状
    ↓下一篇: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