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8-28  浏览次数:669次

      作者:孙雄  作者单位:惠安县中医医院,福建惠安3621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125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7例,口服思密达、复方维生素B及补液、纠酸治疗;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内服中药参苓白术散、外敷中药贴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2 %,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3.6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腹泻停止时间上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不仅疗效好、见效快,且简便、无毒副作用,易为患儿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秋季腹泻 小儿 中西医结合

      小儿秋季腹泻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1973年发现该病主要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临床上给予抗炎、止泻、补液、纠酸、对症治疗等,病情往往恢复较慢,有时迁延不愈。我院儿科门诊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68例秋季腹泻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5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症见大便呈水样、蛋花汤样,有酸臭味等。镜检见脂肪球及白细胞,无脓细胞。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6月至3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6月至3岁。2组病例在性别、发病年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口服思密达(<1岁半包/次,1~3岁1包/次,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1岁半粒/次,1~3岁1粒/次,每日3次),口服及静脉补液、纠酸。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外用丁香、肉桂、五味子以等量的比例研末,3 g/次,用食醋调成糊状,于辰时起填入肚脐(神阙穴),再用干净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夜晚入睡时去除,连续使用3次;内服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炒扁豆、连翘、炒薏苡仁、莲子各等分研粉,筛细),每次6~10 g,每日2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显效:用药24~48 h,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至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完全消失。有效:用药48~72 h,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至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用药72 h后,腹泻次数仍>2次/d,或情况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2.2结果

      2.2.1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2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22组腹泻停止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2组腹泻停止时间比较 (±s,d)组别总有效病例腹泻停止时间治疗组601.8±0.6※对照组422.2±0.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本病具有传染性,小儿由于各脏器娇嫩,免疫功能低下,对该病的防御能力低,因此易受感染而发病。轮状病毒能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其微绒毛,影响水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出现腹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水样便、黄绿色便、蛋花汤样便等,常伴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部分患儿腹泻后2~4 d出现病毒血症,使肠道外脏器受损,如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及中毒性脑病等。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加以治疗,争取在2~4 d内治愈或明显好转以阻断病毒血症。西医方面给予补液纠酸对症治疗,同时口服思密达加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的修复;口服复合维生素B可调节肠道功能,恢复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屏障作用。

      小儿秋季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其标是机体感受外邪,其本是脾胃虚弱,病变部位在脾胃、大小肠。若脾胃受病,则水谷精微不化,合污而下,则成泄泻。神阙穴(肚脐)药物敷贴,使药物经皮透入,进而通经入络,起到涩肠止泻作用。且小儿脾胃虚弱,健运失常,属阳虚之证,白昼为阳,故在白天贴敷神阙穴,更有利于提高疗效,且无毒副作用,方法简单,易为患儿及其家长接受。而内服参苓白术散,方中既有健脾和胃之茯苓、白术;又有健脾益气之党参;还有健脾祛湿之扁豆、薏苡仁。全方共奏健脾止泻之功效。

      通过上述2组病例的临床观察,治疗组无论在总有效率、腹泻停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内外合治、标本同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小儿肥胖症从脾肾论治
    ↓下一篇:色体22q11微缺失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