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发表时间:2012-12-20  浏览次数:62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佀凤丽  137100吉林省洮南市中医院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10岁,平均5.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5~10.5岁,平均6岁。两组病程均1个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全国高校第6版西医儿科学诊断标准选取病人。

    中医诊断标准:病例选择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现行儿科学教材,凡以心悸、气短、胸闷、心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或结代或指纹黑,符合气虚血瘀证者。

    纳入病例标准:病例选择要求符合上述诊断与分型,凡确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轻、中型的小儿患者且符合中医辩证为心气不足为主致血瘀不通的病例,及部分兼证者,可纳入作为观察病例。

    排除病例标准:①病毒性心肌炎有心衰、严重心率失常及(或)伴高热的小儿。②患有影响心脏的其他疾病,如代谢病、中毒性心肌炎的小儿。③对本治疗药物有过敏的小儿。

    治疗方法: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基础治疗。西药静滴:①能量合剂即:5%葡萄糖250ml,维生素C 1.5g,辅酶A 50U,三磷酸腺苷20mg;②极化液10%葡萄糖250ml,胰岛素6U,10%氯化钾7.5ml,20%硫酸镁5ml。③5%葡萄糖250ml,肌苷0.3g。④二酸磷果糖50ml;口服辅酶Q10,部分病人给予抗生素及病毒唑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益气活血汤剂:丹参5g,黄芪、赤芍、当归各10g,人参6g,炙甘草5g;如心悸不安重者加用安神定志中药,琥珀5g,远志5g,柏子仁7g。兼表证者给予桔梗、桂枝各5g,板蓝根10g,日1剂水煎分2~3次服。上述两组均治疗1个月。

    观察方法:观察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即心悸、胸闷、无力、头晕、胸痛;体征即体温、血压、心率、节律、有无杂音及心音强弱、心界大小;理化检查即心肌酶谱及心电图。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后症状减少60%,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③无效:治疗后症状减少低于30%,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结 果

    治疗组50例,显效40例(80%),有效7例(14%),无效3例(6%),总有效率94%;对照组30例,显效16例(53.3%),有效6例(20%),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50例显效34例(68%),有效12例(24%),无效4例(8%);对照组30例,显效10例(33.3%),有效12例(40%),无效8例(2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两组心肌酶谱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肌酸磷酸激酶即(CPK)396±40mmol/L,治疗后140±27mmol/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即(AST),治疗前162±22.3mmol/L,治疗后为70±10.0mmol/L;乳酸脱氢酶(CDH),治疗前560±59mmol/L,治疗后380±40mmol/L。而对照组治疗前肌酸磷酸激酶(CPK)403±49mmol/L,治疗后341±35mmol/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治疗前150±18mmol/L,治疗后115±15mmol/L;乳酸脱氢酶(LDH)治疗前560±59mmol/L,治疗后403±55mmol/L。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心肌酶谱即CPK、AST、LDH指标均有改善,而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是由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以及对心肌内血管损伤,造成心肌细胞融解,单核细胞浸润等。病毒性心肌炎西医治疗以让病人安静卧床给予补充营养,即二磷酸果糖、能量合剂、极化液,必要时应用抗生素及抗病毒制剂。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小儿脏腑娇嫩,易于外感,损伤心气,正气虚弱,邪毒上扰心神而发病,故表现出一系列本虚标实的证候特点。在治疗上应注意补益心气兼顾固表,清热及养心安神。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又可定惊;黄芪擅补胸中之大气,能显著改善本病的心悸、胸闷及气短等中气不足的症状,而且益气还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现在已制成中成药静滴,炙甘草为补气复脉之主药,方中用桂枝解表通血脉通阳气,加强补气之力;桔梗、板蓝根有清解热毒之功效,现代研究认为可以抗病毒;又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每夹有显性或隐性阴血虚和血瘀,故方中用清润而不腻之麦冬滋阴;当归、丹参、赤芍有养血活血通脉之功,且当归乃血中之气药,补中有行,赤芍阴柔又可定悸,三药合用补血通脉之力更强;琥珀、远志、柏子仁可以宁心安神。以上各药通过补益心气,滋阴通阳,养血活血,安神,清解湿毒而使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得到显著改善,并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药物具有营养心肌、抗病毒和促进受损害的心肌细胞恢复正常的作用,从而抑制了病毒在心肌细胞内的增殖,减轻了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消除了心肌细胞间质的水肿,进而改善心肌功能,并可能对阻止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转为慢性或扩张型心肌病有一定效果。

    综上所述可见,中西医结合来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对加快病变的修复,促进炎症的恢复,缩短病程,改善预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确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上一篇:川崎病患儿内脂素和抵抗素的含量变化
    ↓下一篇:生物溶菌酶加特比萘芬治疗小儿鹅口疮80例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