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一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疫情的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06  浏览次数:706次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聚集性病例定义判定,南关区东电小学学前班5日内发生的3例手足口病病例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南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聚集性病例疫情涉及的3例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1.3实验室检测:采集患儿发病3天内的粪便标本,用标准的粪便样本采集盒盛放,置于4℃样本转运箱中,送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型检测。

    2结果

    2.1临床表现:此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疫情调查的3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有少许疱疹,口腔内有口腔黏膜溃疡或小疱疹,患者均无发热表现。患儿5~6 d痊愈,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普通病例定义,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流行。

    2.2流行病学特征:3例病例均为5岁儿童,系东电小学学前班学生,上课在同一教室,午睡在同一房间,但不生活在同一居民区内。3例病例都是经过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明确诊断。首发病例家长否认有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3例病例均无外出史。首发病例4月23日发病,其他两名患儿相继在5日内发病,患病时间集中在4月23日~4月27日之间。

    2.3实验室检测: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该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1]。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3例病例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为:3例病例均属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是常见引发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之一。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数种肠道病毒为病原的一种传染病。在少数患者中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并发症,主要侵犯儿童,是一种常见传染病。病程5~7 d,一般愈后良好,但肠道病毒71型可引起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临床经过较重,还能引起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并能导致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甚至死亡[1]。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正常人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1]。以夏秋季多见,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2]。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造成人群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在急性期,患者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易感人群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感染后只获得该型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他型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在这起手足口病疫情的控制方面,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要求,掌握患家居住的环境和学前班的学习生活环境特点,掌握密切接触人群的范围和特征,确定易感人群,落实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终末消毒、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和随访等措施。

    对传染源(患儿)落实居家隔离措施,同时建议学校对该学前班关班10 d,疾控中心派消杀专业人员对学校进行终末消毒。根据该学前班所暴发的手足口病疫情特点,指导其完善疫情的上报程序,落实责任人,指定专人负责疫情的报告和密切接触者的随访等工作,加强对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加强晨午检和疫情观察,建立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制度,对缺勤儿童加强随访和病因追踪。要求患儿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居家隔离的患儿进行医学观察和随访,指导隔离期间的用药,病情观察和室内消毒。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严格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理。强化对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和防控知识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进行整改,是防止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干预措施。

    4参考文献

    [1]李文,王玫.手足口病防治必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61.

    [2]徐小元,于岩岩.传染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87.

     

    ↑上一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儿健脾口服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合并腹泻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