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正负压置换治疗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840次

    慢性咳嗽在儿科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复杂而多样。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是儿童慢性咳嗽主要原因之一[1]。患儿反复咳嗽,并多数伴有明显流涕,鼻塞、睡眠时打呼噜,易疲劳、头晕、食欲不振、甚至发育障碍等表现,小儿及家长均深受困扰。2008年8月~2011年8月用正负压置换治疗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8月~2011年8月,我科收治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患儿186例,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2周,口服抗生素2周,治疗组则给予鼻正负压置换治疗。治疗组96例,男61例,女35例,年龄1~3岁22 例,~6岁51例,~12岁23例。对照组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龄1~3岁17例,~6岁46例,~12岁27例。

    1.2 治疗方法:先清除患儿鼻腔分泌物,滴入0.5%麻黄碱溶液, 15 min后操作,以充分收缩鼻腔及窦口黏膜。患儿躺于治疗床上,取垂头仰卧位,操作者在患儿头端自患儿前鼻孔滴入置换液(生理盐水15 ml加甲硝唑5 ml加地塞米松2.5 mg)数滴,以淹没所有窦口为宜。一手压紧一侧鼻翼,另一手持连接负压吸引的橄榄头,堵塞患儿的已滴入药鼻孔,轻轻地间断抽吸,同时嘱患儿连续发 “开”、“开”的声音(婴幼儿哭时起相同作用),使软腭上举封闭鼻咽腔,两侧鼻腔形成负压,鼻腔的药液得以进入鼻窦内,药液因负压吸引而进入窦腔内1~2 s后迅速移去,再塞进,两侧如此反复抽吸6~8次。1次/d,连续治疗5 d,隔日1次治疗5 d,隔2日 1次治疗5 d,共治疗1个月,随访6个月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完全消失,CT 复查各副鼻窦透亮,无任何异常。显效:临床症状和胸部体征消失;鼻黏膜正常或呈轻度红肿;CT复查各副鼻窦积液明显减少,黏膜肥厚明显改善,或者大部分窦腔已恢复正常,仅个别窦腔尚见黏膜轻度增厚或少量积液。好转:咳嗽、喘鸣、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有明显改善但鼻黏膜尚见充血水肿;CT复查提示副鼻窦积液减少和黏膜增厚有所改善。无效:临床仍有反复咳嗽;鼻黏膜仍充血水肿;CT复查如故。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负压置换治疗9 6 例,均完成疗程并随访,治愈率为 81.25%,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 P<0.01),两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 P<0.05)。详见表1。治疗过程中鼻出血11例次,幼儿组(合作程度差)呕吐6例次,学龄前组因恐惧哭闹21例,其中有13例治疗1~4次后未再哭闹。所能问及的儿童(3岁以上且能回答问题的儿童54例)的感受是治疗后呼吸通畅显著,诉疼痛3例,家长依从性100%。

    3 讨论

    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病程较长,病情较易反复,在副鼻窦支气管炎治疗过程中,如果患儿咳嗽消失就停止治疗,常常治疗不够彻底,仍遗留副鼻窦炎,为此后反复咳嗽的根源。近年来随着儿科医生对本病认识的重视,加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本病临床诊断率已明显提高,以往在治疗方面往往缺少正确规范的治疗,国内张氏有研究报告采用三联疗法(即口服阿奇霉素、富露施、核酪口服液)治疗2个月可根治[3]。正负压置换疗法是利用吸引器使鼻腔产生间断性负压,将药液滴入鼻窦内,从而将鼻腔和鼻窦内分泌物吸出,并如此反复,可以清除各鼻窦的分泌物,最适宜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本资料显示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正负压置换治疗效果明显,总显效率为9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治疗中发生不适反应少,表现为恐惧、呕吐、鼻出血、头疼。本组资料96例患儿均完成了疗程,且家长依从性100%。但须重视和积极处置鼻正负压置换治疗中患儿不适症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①治疗前家长及患儿的知识宣教,患儿首次做此治疗都有恐惧心理,由于恐惧而拒绝治疗,通常先让家长观看制作的鼻窦解剖幻灯,同时向家长讲解儿童副鼻窦支气管炎的发病机理及正负压置换治疗的原理,然后让家长和患儿一起观看录制的其他患儿治疗的录像,包括整个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后患儿及家长的感受,或者让孩子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做此治疗,并给予赞扬,从而使此孩子效仿着去做。使患儿消除恐惧感,并取得家长的合作。②操作要规范,调节好吸引器压力,一般压力控制在180 mm Hg(1 mm Hg=0.1333 kPa)内[5]。用与吸引器相连的橄榄头塞于患者滴药一侧的前鼻孔内,另一手按住对侧前鼻孔,嘱患者均匀有节奏的发出“开-开-开”之声,此时软腭会有节奏的将鼻咽腔封闭;橄榄头应和患儿鼻孔大小相应,有节奏的向前鼻孔内塞入和移去时,鼻腔和鼻窦会产生交替性的正负压改变,鼻腔负压时,鼻窦内的分泌物被引流至鼻腔吸除掉,鼻腔正压时,药液则流入鼻窦腔内,从而达到正负压置换的目的。操作中应仔细观察吸出物的量、性状以决定吸引时间,防止吸引时间过长引起鼻腔黏膜损伤。③预防出血,在治疗中少数患儿鼻黏膜出血,出血的原因是由于鼻黏膜柔软、血管丰富、鼻道狭窄、加之鼻部感染吸引有一定压力或吸头碰到鼻甲所致出血,所以吸引时动作一定要轻柔,特别是吸头与鼻腔接触部位,用力不能大。鼻腔干燥易出血时,用红霉素眼膏涂抹。④预防呕吐,呕吐主要与患儿滴药过程中药液从鼻咽后部流入口咽直接刺激咽部引起反射性呕吐,有时与患儿哭闹有关。治疗时需将患儿头部尽量后仰,药液自前鼻孔外侧缓慢滴入,每侧鼻孔滴入不可过多,一般1~2 ml/次,以淹没窦口为宜。治疗前1小时最好禁食禁饮,让患儿胃相对排空。出现呕吐时则停止操作,安抚患儿并协助其坐起,防止呕吐物误吸,待患儿不适感缓解再行治疗。本研究表明对儿童副鼻窦支气管炎在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配合正负压置换治疗,局部引流通畅,症状改善显著,操着简便,安全有效,家长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周献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13,28(1):34.

    [2]张正霞,杨运刚,易阳,等.儿童副鼻窦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9):525.

    [3]张正霞,张海邻,张维溪.儿童副鼻窦支气管炎治疗方案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6):448.

    [4]阎承先.小儿耳鼻咽喉科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24.

    [5] 李年琼,董顺琴.置换疗法治疗儿童鼻窦炎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6):35.

    [收稿日期:2013-12-28 编校:徐强]

    ↑上一篇:沐舒坦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探讨培菲康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