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2-31  浏览次数:506次

      作者:田琴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人民医院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固原 756000

      【摘要】为了解行为干预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选取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对观察组患者给于正规宣教,制定合理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措施,共观察2年,了解患者体重、血压等指标变化。结果2年后患者体重指数(BMI)、食盐量、饮酒量等影响高血压的诸多因素均见明显改善,血压水平显著下降。干预治疗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

      【关键词】 高血压病,生活方式,体重指数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已成为仅次于肿瘤之后第二位人类健康杀手,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心、脑、肾并发症频发,同时还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1]。合理控制血压使其长期保持稳定,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干预在近年颇受关注。现将我社区对70例高血压病患者实施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1月—2007年12月,我社区对辖区内居民进行健康体检时,按我国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确诊的患者138例,其中男86例,女52例,年龄(58.5±10.2)岁。病程(4.6±1.4)年。

      1.2 方法 制定统一调查表,对确诊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登记建卡。填写患者的基本情况、单位、住址、电话号码,记录患者目前生活习惯以及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情况,按入选次序随机分观察组70例,针对高血压病患者文化水平、学习能力,选用适宜的方法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发展后果、并发症、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血压监测的方法等,特别强调非药物治疗即减轻体重、限盐、控制饮酒、加强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对控制血压的重要性。通过定期电话回访或家访,记录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按适应证选取不同种类的降压药治疗。另选择6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患者仅给降压药治疗,使血压保持稳定。共随访2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及饮酒量、食盐量、体重指数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干预措施

      2.1 心理指导 高血压病属心身疾病,当机体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劳累均可造成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失调,使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导致持久的缩血管神经活动占优势,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因此,应帮助患者分析造成心理紧张的因素,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指导患者注意性格塑造,加强修养,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等,养成胸怀宽广、性格豁达的良好心理素质。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调整的方法,如放松疗法、散步、倾听音乐及进行有益的娱乐活动,以保持乐观平静的心境,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2.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的两大主要目标是限制食盐的摄入和减轻体重[2]。应保持患者总热量在每天8368kJ(2000kcal)以下,限制脂肪的摄入,少吃甜食,不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及巧克力。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每公斤1g为宜,动物性蛋白与植物性蛋白各占50%,每周吃2次或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多吃含钾、钙、镁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豆类、杏仁、核桃、花生、马铃薯、茄子、竹笋、海带、牛奶、芝麻浆、虾皮、小米、荞麦面等食品。膳食宜清淡,减少烹调用盐量,尽量少吃酱菜等盐腌食品等,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5g以下。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忌食兴奋神经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等。鼓励患者坚持高血压病的饮食原则,持之以恒,必会有益于健康,有益于血压的控制。

      2.3 运动指导 运动是高血压病的重要非药物疗法之一[3]。轻度高血压病患者仅靠控制食盐,适量运动就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运动方式可多种多样,如太极拳、气功、体操、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以最大心率(最大心率=170-年龄)的70%~85%以下作为运动指标,这个范围内运动安全有效。每次运动时间在20~30min,每周运动3~5次。应指导患者选择最佳的运动时间,对有明显心血管病者,应在16:00~18:00运动。因清晨起床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黏度高,是心脑血管意外的好发时间。同时应强调注意防止在两个最易诱发猝死的“危险三联征”即“饱餐、酗酒、激动”、“寒冬、凌晨、扫雪”时间内运动。还应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和自觉症状来制订运动计划。运动应循序渐进,开始运动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运动应持之以恒,达到增强体质,减轻体重,控制血压的目的。

      3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饮酒量、食盐量、体重指数的变化(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饮酒量、食盐量、体重指数下降均值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或 0.05)

      4 讨论

      4.1 体重超标是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4] 肥胖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因此,体重是监测高血压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减轻体重的方式主要靠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实现。肥胖者每周减轻体重不宜超过0.5kg。每日减少1751.55kJ(418.63kcal)热量的饮食或通过体力运动额外消耗1751.55kJ热量就能控制肥胖的发展,达到逐渐减肥的目的。干预治疗后患者体重明显下降,可能与血压下降有关。

      4.2 盐的摄入量与血压呈正相关 即人群中盐摄入越多,血压水平越高[4],对已经发生高血压的患者,低盐饮食是高血压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低盐饮食治疗还可提高其他抗高血压药的降压效果,以减小降压药的用量,减轻降压药的副反应。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5g以下。本组干预后摄盐量下降,因此体内钠水潴留减轻,也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4.3 饮酒对血压的影响 饮酒可致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造成细胞内钙浓度增高而引起血压升高。酒含热能高,每克酒精含309.6J(74 cal)热量,长期饮酒可造成体重增加,脂肪积累,使血压升高。饮酒还可降低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应提倡少量饮酒。

      4.4 体育活动对血压的影响 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对轻度高血压是有益的,但对中、重度高血压者须避免竞争性体育活动。有氧锻炼的目的是增加氧的最大摄取量,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体重。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为了增加降压效果,应告诉患者需长期坚持锻炼。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等.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64-269.

      [2] 孙艳红.176例高血压病病人膳食调查及饮食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1,16(8):451.

      [3] 张学安,程维明.高血压防治20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9.

      [4] Geriatrics.降低体重并减少食盐量能增强对血压的控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9,20(3):140.

    ↑上一篇: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评价尿毒症患者心肌损害程度的的价值
    ↓下一篇:农村居民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