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部位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1-04  浏览次数:452次

      作者:周芳明,欧荣华,邓小建,周有根,文书银  作者单位:德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 德阳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部位。方法:共640例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1)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2~3cm组(A组,320例);(2)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4~5 cm组(B组,320例)。比较两组的成功率、平均穿刺操作时间、桡动脉痉挛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A组显著提高(92.5%∶77.8%,P<0.01)。B组平均穿刺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2.5±0.6)min∶4.6±1.2)min,P<0.01]。两组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桡动脉痉挛(3.75%∶8.13%)、桡动脉闭塞(0.93%∶5.0%)的比例均明显小于A组(P均<0.05)。结论:距腕横纹4~5 cm进行首次桡动脉穿刺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和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suitable puncturing position of radial artery in coronary angiography(CAG).Methods:There were 640 cases performed CAG,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1) group A (puncture position near 2-3 cm to rasceta,320 cases); (2) group B (puncture position near 4-5 cm to rasceta,320 cases),and complications of punctu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The successful rate of puncture in group B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group A(92.5% vs. 77.8%,P<0.01), while the average time of puncture markedly decreased[(2.5±0.6)min vs.4.6±1.2)min,P<0.01].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ate of cubitus hematoma between two groups(P>0.05), but spasm of radial artery(3.75% vs.8.13%) and closed rate of radial artery(0.93% vs.5.0%) in group B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group A.Conclusion:The position near 4-5cm to rasceta may be the suitable puncturing position in coronary angiography.

      Key words:Radial artery;Puncture;Coronary angiography

      最近几年,经桡动脉途径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在全国迅速开展并普及,经桡动脉途径具有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少、易于护理、病人不需卧床、恢复较快等优点,病人易于接受。我院最近几年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技术.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比较,难点之一是经桡动脉穿刺技术比股动脉穿刺技术较难掌握,有一定的桡动脉闭塞及桡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因此探讨合理的穿刺方法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该项技术普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2006年3月~2008年4月德阳市人民医院及部分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640例。患者成功标准至少满足: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征(+)。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640例行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一般情况

      项目特征年龄(岁)58.6±10.6病程(月)13.4±3.8女性(%)42.5肥胖(%)33.1高血压病(%)64.1糖尿病(%)28.8血脂紊乱(%)38.8

      注:肥胖按照中国肥胖标准;高血压病诊断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糖尿病依据ADA1997年标准;血脂紊乱定义为:总胆固醇≥5.7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

      1.2 方法

      1.2.1 桡动脉穿刺:一般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按照不同的进针部位病人被均分为两组:(1)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2~3 cm组(A组,320例);(2)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4~5 cm组(B组,320例)。

      1.2.2 操作过程:固定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介入医生进行操作,采用改良的Selding′s法进行穿刺。桡动脉穿刺包由Cordis公司提供,21G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桡动脉,见到动脉血喷出后引入导引钢丝,引入导引钢丝时不能有任何阻力,遇到阻力须透视下观察。导引钢丝采用直径0.021″直头导丝;和动脉平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退出穿刺针,置入动脉鞘管,鞘管直径5F。计算穿刺开始到置入动脉鞘的时间。如穿刺失败改股动脉途径。

      1.2.3 研究指标:比较两组的成功率、平均穿刺操作时间、桡动脉痉挛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成功标准:在一处皮肤部位穿刺成功并置入动脉鞘,血流通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2 穿刺成功率比较

      B组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较A组明显提高(P<0.01)。见表3。表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之间穿刺成功率比较

      2.3 平均穿刺操作时间比较

      A组平均穿刺成功时间为(4.6±1.2) min,B组平均穿刺成功时间为(2.5±0.6) min,B组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P<0.01)。

      2.4 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A组和B组分别有3例和4例出现明显前臂血肿,分别占0.9%和1.3%,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B组桡动脉痉挛比例明显小于A组(P<0.05);B组桡动脉闭塞的比例明显小于A组(P<0.01)。见表4。表4 两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320)

      注:并发症判断标准:前臂血肿:穿刺后局部明显肿胀,皮肤张力增高;桡动脉痉挛:操作过程中阻力显著增加,无法送入造影管到指定位置,并经上肢动脉造影排除器质性病变造成的狭窄;桡动脉闭塞:出院当天桡动脉触诊不能触及脉搏判断为桡动脉闭塞。

      3 讨 论

      目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文献报道,但穿刺部位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随机前瞻比较了两种穿刺部位的优越性。

      传统的桡动脉穿刺部位距离腕横纹约2~3cm,该部位的好处是距离皮肤较表浅,易触摸,但该部位血管较细小,远端血管分叉多,穿刺成功率相对不高,即使穿刺成功,因导引钢丝易进入分支血管导致无法置入血管鞘。很多医生担心距离腕横纹4~5cm的桡动脉位置相对较深,因此不愿尝试,但该部位血管较粗大,血管分支少,理论上穿刺更易成功,并且该部位可以耐受6F~7F等较大血管鞘,有利于复杂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另外,由于距离腕横纹较远,容易观察到桡动脉搏动情况,可以及时发现指端缺血事件。

      本研究表明,距腕横纹4~5 cm组的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较距腕横纹2~3 cm组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平均穿刺时间明显缩短,桡动脉闭塞和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较低,因而距腕横纹4~5 cm穿刺可作为优先考虑的血管穿刺部位。桡动脉痉挛和闭塞是桡动脉介入主要的并发症,已经有研究表明它们的发生和血管鞘大于动脉直径关系最密切,一般血管鞘直径越大,越容易发生桡动脉痉挛和血管闭塞,距腕横纹4~5cm 处桡动脉相对较粗大,这可能是较少发生痉挛和闭塞的原因。我们桡动脉闭塞主要根据出院时的桡动脉触诊来判断,有部分病人可能出院后桡动脉会再通。

      【参考文献】

      [1]梁铁彪, 周玉杰, 刘同库.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严重并发症及处理[J].医学综述, 2008, 14(07):1050-1052.

      [2]戴 军,姚 民,乔树宾,等.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005例——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 2004, (03):16-18.

      [3]洪 衡,王明生,李明昌,等.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并发症[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 (1):57-59.

      [4]欧阳茂,杨 侃,蒋卫红,等.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1327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 (4):1177-1179.

      [5]王明生,李明昌,王 河,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 2005(1):63.

      [6]党红波, 钱 钧, 毛建华.63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8,17 (2):172-175.

    ↑上一篇:血管紧张素-(1-7)对野百合碱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下一篇: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支架植入术后老年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的效果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