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环扎术与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30 浏览次数:913次
基于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包皮环扎术与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2年3月96例小儿包茎、包皮过长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2年3月96例小儿包茎、包皮过长患者,年龄3~8岁,平均(5.21±0.14)岁。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包皮环切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包皮环扎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麻醉师采用局部麻醉措施对患者进行麻醉,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常规铺巾消毒,依据患者阴茎周径对其选取合适的环扎器尺寸。待麻醉成功后,扩张游离包皮切口狭窄患者粘连包皮,并将其上提,对包皮垢进行彻底清除。用止血钳扩张包茎患者包皮口,对于扩张较为困难患者应依据其扎环扣径实施相应的背侧包皮剪开措施,之后在冠状沟前0.5~1.0 cm处放入扎环装置。操作者调整患者包皮长度后,字包皮外缘放置钳夹器对其进行固定。用弹力线环绕套环在患者包皮表面进行2~3圈的加压结扎,之后去掉外环。对患者结扎线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处于同一平面中,将其包皮平整裹在结扎环外沿,沿结扎环减去多余包皮,显露尿道口,便于患者排尿。对于没有出血的患者,在对切缘进行消毒后,不需实施包扎,外盖无菌敷料将其固定在患者下腹即可。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时间,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包茎、包皮过长对其排尿具有一定影响,会出现一定刺激,该种刺激导致患者包皮腔内出现感染现象,产生包皮龟头炎。该疾病反复发作会使患者包皮腔出现粘连现象,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病情严重的威胁患者健康发育。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健康发育生长[1]。手术方法为治疗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疾病的有效措施,其中,包皮环切术在治疗该疾病临床中具有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等缺点,不利于患者康复。包皮环扎术在治疗该疾病临床上,可有效避免包皮环切术中出现的弊端,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且术后外缘整齐、美观,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2]。综上所述,包皮环扎术对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疾病具有显著效果。本次研究中,采用包皮环扎术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采用包皮环切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P<0.05)。因此,包皮环扎术值得在治疗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刘玉献,徐步存.包皮环扎术与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疗效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3):103. [2] 谢江凌,佘 先.包皮环扎术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的疗效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1):1717.
[收稿日期:2013-11-20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