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妇产科学》

    妇科述略(之二)

    发表时间:2009-06-08  浏览次数:1023次

    作者:何任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关键词】  妇科疾病 金匮要略 妊娠 产后病 辨证论治

      上文就妇科之沿革、诊断、重要论述、辨治常法,及余对妇科病之诊治体会加以阐述,犹妇科之概要总论也。本篇则为选择妇科常见病加以分述,类各论。主要是结合临床实际,着重取材行之有效方药为主,并举例案,俾使读之可行,力避因袭与泛泛。

      1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月经量、经色、经质等异常。所谓月经,正常而行,循乎常道,以像月盈则亏。月经不调,反常而为病。      清·程钟龄谓:“方书以选前为热,退后为寒,其理近似,然亦不可拘也。假如脏腑空虚,经水淋漓不断,频频数见,岂可便断为热?又如内热血枯,经脉迟滞不采,岂可便断为寒?必须察其兼症,如果脉数内热,唇焦口燥,畏热喜冷,斯为有热;如果脉迟腹冷、唇淡、口和、喜热、畏寒,斯为有寒,阳脏、阴脏,于期而别。再问其经来,血多色鲜者,血有余也。血少色淡者,血不足也。将行而腹痛拒按者,气滞血凝也。即行而腹痛,喜手按者,气虚血少也”。此节论述朴质无华,且亦合乎辨治大旨,治疗月经不调,基本方为四物汤而辨症加减之。方意在于和血,是有至理。无论为肝郁血热,血脉虚寒,气滞血瘀等诸种原因导致血脉不和,均可按方加减治愈。清·王子接注释四物汤谓:“四物汤,物,类也,四物相类,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芎、归入少阳主升,芍、地入厥阴主降。芎郁者达之,当归虚者补之,芍药实者泻之,地黄急者缓之,能使肝胆血调,阴阳气畅,故为妇人专剂”。      余治月经不调,尝以四物汤为基本方。且兼采益母胜金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丹参、茺蔚子、香附、白术8味,以益母草、水、酒各半熬膏、蜜丸),视辨治需要而随症用之。逍遥散加减亦为常用效方。但于经水先后无定期则往往先用定经汤(菟丝子、白芍、当归、熟地、白茯苓、山药、荆芥穗、柴胡)以定经并舒肝肾之气,往往有明显之效果。傅青主论定经汤,谓:“此方舒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也。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      例案:患者,女,37岁,教师,初诊1月7日。经行错乱或提前或落后,1月二行或2月一行,量较多,时或腰酸胁胀,苔薄脉弦。宜舒肝益肾。菟丝子12g,白芍12g,当归12g,熟地9g,茯苓9g,山药9g,炒黑荆芥穗6g,柴胡6g。5剂。      1月14日复诊,上方服后腰酸胁胀减轻。再续服上方5剂。服后次月经行正常,连续2月月经均如期而至。

      2  痛经      月经期少腹痛,或痛在经前,或痛在经后,或痛引腰骶,甚者昏厥,呕吐,腹泻,肢冷等。其主要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      宋·陈素庵谓:“妇女经欲来而腹痛者,气滞也。法当行气和血,宜调气饮。……妇人经正来而腹痛者,血滞也。法当行血和气,宜服大玄胡索散……妇人经行后腹痛者,是气血两虚也。法当大补气血。以固脾胃为主,或余血未尽,加行滞药一二味,可服三才大补丸”。      清·林羲桐论经痛谓:“有经前身痛拘急者,散其风;有经前腹痛畏冷者,温其寒;气滞者,行其滞;血瘀者逐其瘀,气血疠结者,理其络;癥瘕痞胀者,调其气血;虚寒急痛者,温其里;痛在经后者,补其虚;一切心腹攻筑,胁肋剌痛,月水失调者,和其肝;经滞脐腹痛不可忍者,导其壅”。      余治痛经,不主张分型太繁。首先应辨清虚、实、寒、热即可。就临床体会言之:虚证痛经大多属于功能性者为常见,中药之治愈率较高。实证痛经多有器质性改变为常见,如子宫过于前屈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等。中药治疗之显著有效力相对较低。治痛经基本方为《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加减,以当归、白芍、延胡、制香附为主,视其寒、热、虚、实适当加味。虚者加黄芪、川断,实者加木香、川楝子、川芎,寒者加木香、小茴香、苏梗,热者加丹皮、白芍易赤芍,血瘀者加蒲黄,五灵脂。因瘀明显而喜热者则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没药、当归、川芎、桂心、赤芍、生蒲黄、五灵脂)为主,多能收到明显之温经、止痛、逐瘀的效果。较轻之痛经,或因学习、工作等关系服煎药不方便者,则一般冲服益母膏,亦能调达气血而止痛。

    例案:患者,女,12月30日初诊。经行腹痛,腰酸,畏寒尤以背部为甚,苔光脉弦,以祛瘀止痛为治。蒲黄6g,五灵脂6g,干姜3g,当归9g,小茴香1.5g,白芍9g,川芎4.5g,制香附9g,没药3g,延胡9g,桂枝4.5g。5剂。      此案以少腹逐瘀汤加制香附,5剂而寒散,瘀去,痛止。虽苔光而未投滋阴生津之品,瘀去而气机条达,血行畅通,津液上承,苔渐复生。

      3  崩漏      非行经期而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止者,称“崩漏”。崩则来势急,出血量多;漏则来势较缓,淋漓不净;两者常可互相转化。崩漏之主要机理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冲任失固。治疗则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根据病程新久,证型虚实分别采取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宋·陈素庵论血崩谓:“妇人血崩,当辨虚实。实者,清热凉血,兼补血药。虚者,升阳补阴,兼凉血药。宜服黑蒲黄散”。论经水淋漓不止谓:“妇人经行,多则六七日,少则四五日,血海自净。若迟至半月或1月,尚淋漓不止,非冲任内虚,气不能摄血,即风冷外感,使血滞经络,故点滴不已,久则成经漏,为虚劳、血淋等症”。清·傅青主论血崩分为7种,认为:“血崩昏暗以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年老血崩……方用加减当归补血汤”;“少妇血崩……治法自当以补气为主,而少佐以补血之品斯为得之,方用固气汤”;“交感血出……用引精止血汤”;“郁结血崩……用平肝开郁止血汤”;“闪跌血崩……用逐瘀止血汤”;“血海太热血崩……用清海丸”。      余治崩漏,按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循序而进,但重点在塞流之必期显效。盖崩证措施不力出血多致虚脱。至于澄源、复旧,则在血止以后之审证求因与调理善后而已,与其他病证之处理原则近似。治崩之基本方常以黑蒲黄散(炒黑蒲黄、炒阿胶、当归、川芎、炒白芍、炒生地、丹皮、炒黑荆芥、炒黑地梭、醋炒香附、棕炭、血余炭)为主塞流,再辨寒、热、虚、实酌情加减,效果明显,本方有止血补血之功。徐灵胎所谓:“崩漏必用补血大剂,而兼黑色之药,大概轻剂不能中病”。此说甚合余意,验之临床,实属可信。余治崩漏证之愈后复作,或经人工流产后月经量多,其势如崩,或淋漓不已者,常用补益奇经为法,每有显著之防治效果。月经过多,经期过长,淋漓不断,其病虽不尽同于崩漏,然其治方则多可通用。清·吴瑭之通补奇经丸(当归、鹿茸、潼蒺藜、小茴香、党参、杜仲、茯苓、鹿角胶、龟板、紫石英、杞子、补骨脂)平时据证情辨证加减,颇有效用,亦为止血以后之澄源、复旧措旋也。      例案:(1)患者,女,35岁,4月9日初诊。月经过期未行,昨日突起排红,量多色鲜,心悸倦乏,脉软苔白薄,宜先止崩。炒黑蒲黄12g,炒黑当归6g,丹皮6g,棕榈炭12g,炒黑荆芥穗6g,生地15g,炒阿胶珠12g,血余炭9g,炒黑地榆12g,制香附9g,炒白芍12g。5剂。      上方服2剂以后,崩中已止,服完5剂而体力渐复而愈。按黑蒲黄散中当归、川芎如未见腹痛有瘀者,当减用或不用,免再动血。      (2)张某,女,34岁,3月14日初诊。人工流产以后经血量多,迁延日久,悸怔,寐欠安,脉软舌淡红,以益奇经为治(血象、血压均偏低)。      小茴香1.2g,当归9g,鹿角霜4.5g,潼蒺藜9g,党参12g,淡苁蓉6g,炙龟板12g,杜仲9g,紫石英12克g,杞子12g,川断6g,补骨脂12g,二至丸15g(包煎)。15剂。      复诊2月22日。      服药15剂后,月经期缩短,经量正常。嘱续服10剂,以资巩固。      按:人流刮宫以后,月经量多,而月经净后又有阴道出血,月二三次。证属漏下,此奇经损伤,且往往有腰骶作痛,乃以通补奇经丸作汤剂酌证加减,日服或隔一二日服1剂,常能收显效。对某些子宫内膜异位之证致崩漏者,亦有疗效。

    4  带下      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而超过正常,有异常之色泽或气味并有全身症状,统称带下病。此为妇女常见、多发病,历代医家有“五色带”之叙述,临床以白带、黄带为常见。若有赤白带,多色杂下的带病,极应警惕恶性病变,不可就带论带。带下之病机,与脾有关,脾失健运为内在原因,其治多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结合诸种见证则可以疏肝、固肾、清热、解毒,若带下清冷如水,则当温补肾元,并固涩。      清·傅青主论白带谓:“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可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方用完带汤”。清·林羲桐论带下谓:“带下,系湿热浊气,流注于带脉,连绵而下,故名带下,妇女多有之。赤带属热,因血虚而多火;白带属湿,因气虚而多痰;亦有五色带下者,多六淫、七情所伤,滑泄不止,则腰痛膝酸,宜调脾肾,或用升提,或摄固……”。      余治带下,宗傅青主以健脾胃稍佐疏肝为常法,盖初病多由脾湿内盛,积久则湿郁化热,其兼痰者亦多为湿化,如单纯白带,或兼便溏足软者,均以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荆芥穗、柴胡)为主加减之。如湿热偏甚,带下色黄,兼有秽气则宜泻其湿热,以易黄汤(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为基本方。据临床所见,确如傅青主所说“本方不独治黄带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余见带下量多,如脓状有秽臭并有下腹胀堕、腰骶酸痛等类盆腔炎症状者,则常以清肝经湿热之龙胆泻肝汤(去木通)获功。带下日久者,宜酌投固涩,若过用清热燥湿之品,易伤阴液,亦不可过用滋腻之药,以防滞湿。素有癥瘕而带下者,必须消散其癥瘕,以正本清源,方能根治。      例案:患者,女,30岁,8月4日初诊。      白带较多,大便溏,足跗浮肿,苔白脉濡。宜健脾除湿。党参12g,炙甘草6g,柴胡6g,白芍12g,车前子9g,白术30g,山药30g,炒黑荆芥穗4g,陈皮6g,苍术6g。6剂。      服完带汤后带下明显减少,大便成形。服完6剂足肿亦消。本案白术、山药之药量亦均按傅青主原方意,各用30g,故见效颇捷。

    ↑上一篇:克霉唑阴道片和保妇康栓联合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115例
    ↓下一篇:促排卵对黄体功能、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质量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