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妇产科学》

    子宫腺肌瘤挖除术5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845次

    作者:姚焕玲 作者单位: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江苏徐州221009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瘤保留子宫挖除术的术式及疗效。方法 选择子宫腺肌瘤50例患者,实施经腹挖除术(A组),同时选择50例实施腹腔镜下大部挖除的患者(B组)。A、B 2组术后均予3个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 A组术后病率低(P<0.05),痛经缓解率高(P<0.05)及B超病灶残留复发少(P<0.05)。A、B 2组月经量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子宫腺肌瘤患者实施经腹挖除术,具有术后病率低、痛经控制良好、且病灶清除较多之优点,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复发率。

    【关键词】  子宫腺肌瘤 挖除术 腹腔镜 痛经

        子宫腺肌瘤(adenomyoma)为异位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增长,形同子宫肌瘤,但其与周围正常组织并无分界(假包膜)[1]。对年轻要求保留子宫的腺肌瘤患者,我院实施大部挖除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2006年收治的子宫腺肌瘤患者50例,实施开腹手术为A组,年龄均小于40岁,强烈要求保留子宫,均有生育史,瘤体直径4 6 cm;腹腔镜实施手术组50例为B组。A、B 2组平均年龄、孕产次、瘤体大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且A、B 2组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肌腺瘤。

        1.2  方法

        1.2.1  开腹组(A组)  50例患者选择下腹横切口或纵切口约6 8 cm ,进腹后,巾钳钳夹瘤体提出腹腔,于瘤体下作梭形切口,尽可能掏空剥离到手触  质软,肉眼无异位灶处、内膜上1 1.2 cm厚度挖除病灶(如无病灶尽可能不穿透内膜)。1/0可吸收线经浆肌层穿透内膜上肌层,间断缝合以封闭空隙,整形缝合子宫。

        1.2.2  腹腔镜组(B组)  经腹腔镜穿剌、充气、常规置镜、置钳操作,于瘤体表面作梭形切口,电刀尽可能大部分电切除肌腺瘤体,1/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子宫切口,2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行米非司酮10 mg/d治疗[2]。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按照Akerlund,1993标准进行痛经分度[3]:轻、中、重度。术后症状消失为完全缓解(CR),后退Ⅰ级为部分缓解(PR)。观察比较术后病率(手术后24 h连续2次,间隔4 h,测体温>38℃)、手术前后月经改变,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行B超检查以观察病灶残留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2组术后恢复情况  A组因术后镇痛,下床晚,故排气稍慢,拆线为7天;B组患者具有腹腔镜手术特点,如下床早,排气快,5 6天拆线。但2组近期腹坠痛及术后病率有一定差异,见表1。表1  2组术后病率及术后腹痛比较

        2.2  2组痛经缓解情况及月经改变  A、B 2组因手术+手术后药物治疗,月经量较术前略减少,差异不显著。术后痛经缓解情况见表2。

        2.3  2组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情况  术后1个月B超主要检查病灶残留情况,≥1.5 cm为残留;术后3个月、半年、1年B超检查以示复发情况,比术后1个月B超≥1.5 cm示复发。见表3。表2  2组术后痛经缓解情况表3  2组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情况      

        3  讨  论

        子宫腺肌瘤因其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之特点,故开腹手术充分显示了它的优点,定位准确,于病灶周围均匀剥离,手术操作较彻底,止血充分,可消除死腔,既保留了术后子宫成形美观,又减少了术后渗血、腹腔坠痛及术后病率(P<0.05)。另外,在手触及肉眼观察下,可尽可能挖除病灶,既缓解了术后痛经(表2可见总缓解率达90%),又减少了术后病灶残留,配合药物治疗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腔镜组(P<0.05)。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有其微创手术的特点,国内外大量资料显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因不能在术中触摸,可因残留肌瘤的增大或新的肌瘤形成而术后复发可能性比开腹手术多[4]。但其对腺肌瘤来说,挖除的彻底性、缝合的精确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加之电热辐射对肠管与周围腹膜的影响,故形成了术后病率、术后渗血造成的腹坠等差异。

    开腹子宫腺肌瘤挖除术虽具有一定的优点,但选择的病例均为无生育要求者,故需要妊娠的患者结局如何,本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徐增祥,江 森.新编实用妇产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17-518.

    [2] 蒋凤英.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32例疗效分析[J].四川肿瘤防治,2006,19(1):31-33.

    [3] Wild RA, Hirisave V, Bianco A, et al. Endometrial antibodies versus CA-125 for the detection of endometriosis [J]. Fertil Steril,1991,55(1):90-94.

    [4] 段彩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中使用超声波对降低肌瘤复发的效果[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7,34(4):291-292.

    ↑上一篇:吉西他滨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生存结果的亚组meta分析
    ↓下一篇:316例巨大儿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