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96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29  浏览次数:529次

      作者:崔慧玲,刘林娟,叶灵芳,申雪峰,郭宏旺  作者单位:长治市人民医院, 山西 长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对96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96例中有22例血压在正常范围,为白大衣高血压,41例为勺型高血压,33例为非勺型高血压。结论:24 h动态血压可准确诊断高血压,且对高血压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分析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其发病率高,又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良好地控制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无创性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更真实的反映日常生活中昼夜的血压变化规律,且无白大衣效应[1],对临床准确诊断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9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ABPM,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96例,其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38岁~87岁,平均(59.4±7.6)岁。所有患者经偶测血压,诊断标准符合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1.2 方法

      采用美国进口Welch Allyn ABPM6100型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袖带一般固定在非主力臂,下缘距肘窝2 cm,其松紧以刚容纳2横指为限,每次监测间隔时间设置为;日间(6:00~22:00)15 min/次,夜间(22:00~6:00)30 min/次,记录时间24 h。受检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制,监测过程中不要挤压袖带,防止袖带滑脱,避免剧烈活动,避免上肢肌肉收缩。有效记录次数必须达到总监测次数的80%以上。

      1.3 监测指标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心率、脉压、昼夜均值及夜间血压下降率,正常值采用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所推荐的国内参考标准;24 h动态血压均值<129/87 mmHg,白昼血压均值<146/91 mmHg,夜间血压均值<127/79 mmHg,且规定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下降>10%为勺型节律,反之为非勺型节律[2]。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见表1)

      监测结果显示96例中有22例血压在正常范围,为白大衣高血压,41例为勺型高血压,33例为非勺型高血压。勺型高血压组与非勺型高血压组夜间血压均值及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 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全球发病率最高,并发症最多,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据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近1.3亿,但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44.7%和28.2%,控制率更低至8.1%[2],我国高血压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全面的、准确的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偶测血压,也称随测血压或诊所血压,是医护人员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获得的血压值,为临床传统的测量方法,目前绝大多数高血压的诊断采用的都是偶测血压,然而,必须指出偶测血压值其本身具有不少局限性,主要是测量次数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且血压随着季节,昼夜,体力与精神应激情况不断的波动,将某一时间获得的偶测血压值代表总体血压水平往往有相当大的偏差。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ABPM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无创性血压监测手段,能够较为客观敏感的反映患者的血压实际水平,有研究报道[2],监测成功率在80%以上者,结果即有实用价值,可为临床高血压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3.2 动态血压监测为指导和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提供了血压的时间生物学概念。如果昼夜血压波动的生理性下降(即勺型血压)消失,或血压变异性增强,均提示靶器官损害将加重,因此要求持续平衡的控制血压。本组结果提示,非勺型高血压有33例,占总观察数的34.4%,这些患者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容易导致心、脑、肺及肾脏等重要器官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从而发生相关脏器的慢性损害[3],也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中风等的发生[4],这部分患者夜间若不及时服用降压药是很危险的,建议每晚睡前应加服足够剂量的降压药为妥,以便控制血压的晨潮和夜间高血压,恢复和保持正常的夜间血压生理性下降曲线。

      3.3 循证医学资料证实动态血压监测尤其对心血管病高危患者是强有力的预测因子[2],动态血压监测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我们拓宽了研究领域,对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血管调节机制,血压变异性和夜间低血压等现象,以及对预测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病事件具有很高的价值。以上研究对指导临床高血压的治疗均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期待更多的大型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为其提供统一参考标准,为心脑血管病治疗指南的完善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皓,袁勇,王玮.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105-107.

      [2]韩全乐,高竞生,郝冰.动态血压监测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125-127.

      [3]何炳荣, 孙文丽. 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布与靶器官损害的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2):106-107.

      [4]薛文翠,王兴生,孙晨,等.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118-119.

    ↑上一篇:老年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的临床评价
    ↓下一篇: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症状的评定及其心理治疗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