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高血压伴肥胖患者左心室形态及颈动脉结构的改变

    发表时间:2012-03-06  浏览次数:454次

      作者:张铁强,刘伟英,侯进军  作者单位:南京迈皋桥医院 内科,江苏 南京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肥胖患者左心室形态及颈动脉结构的改变。 方法 40例未经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其中肥胖者20例[体重指数(BMI)≥28 kg•m-2 ]作为研究组,另20例(BMI<28 kg•m-2)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心脏及颈 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壁厚度(RWT),颈动脉超声 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研究组的LVMI、RWT、IMT分别为(110.4±23.0)g•m-2 、(0.39±0.05)mm和(0.68±0.14)mm,对照组为(92.1±26.3)g•m-2、(0.32±0.04)mm和(0.56±0.23)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结论 高血压伴肥胖者LVMI明显增加,且呈向心性改变,IMT也明显增加,提示肥胖可加重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形态及颈动脉结构的改变。

      【关键词】 高血压,肥胖,左心室;颈动脉

      肥胖增加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睡眠呼 吸障碍、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发病率,与全因死亡有关[1]。高血压可以引起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增加,二者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普遍被人们接受,那么肥胖对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质量和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有进一步影响吗?作者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5年3月—200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符合肥胖诊断标准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20例非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中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史,根据病史、体检及心脏超声检查排除心肌病、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40例患者均 未曾服用降压、降糖及降血脂药物。

      1.2 方法

      40例患者均进行标准的身高体重测量,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BMI≥28 kg•m-2诊断为肥胖。血压测量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推荐方法,对于上臂臂围>35 cm 的肥胖患者,采用16 cm× 36 cm的气囊袖带。血压≥140/90 mm-Hg诊断为高血压,40例患者中无血压≥180/110 mm- Hg者。清晨(空腹8 h以上)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G)测定采用己糖激酶法。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PHILIPS EnVisor彩色超声检测仪,探头频率5 MHz,心脏超声检查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测量方法,左侧卧位于左室长轴切面获取 质量满意的超声图像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计算左心室 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壁厚度(RWT)。LVM(g)=0.8×1.04×[(LVID+IVST+ PWT)3-LVID3 ]+0.6,LVMI(g•m-2 )=LVM/体表面积,RWT=2×PWT/LVID。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 平卧头仰位,在右颈总动脉分叉前1.5 cm范围内,间隔1.0 mm连续测量5个位点,每个位点确定后,放大 图像准确确定内膜中层,固定图像进行测量,取5次测 量的平均值作为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IMT)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两组间年龄、性别、吸烟人数及血压、血液生化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均未治疗,避免了药物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略)

      2.2 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中IVS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 >0.05),而LVID、PWT、LVM、LVMI及 RWT,研究组明显高于非对照组( P <0.05),见表2。表2 两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比较(略)

      2.3 颈动脉超声检查

      两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0.68±0.14)mm和(0.56±0.23) mm,P =0.03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IMT增厚。

      3 讨 论

      肥胖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正在全球流行,它增加了心血管和其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即使在没有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由于过多的脂肪组织堆积,也可以引起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血压基础上,肥胖患者的心室质量和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进一步增加,且左心室呈向 心性重构,提示肥胖和高血压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仅是脂肪的储存库,而且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能够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 -6、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物-1、瘦素、血管紧张素原、脂联素、胰岛素生长因子-I等[3-4],同时促进肝脏产生C-反应蛋白(CRP),激活氧化应激,损伤内皮功能。这些因素促进血管的粥样硬化,可能是引起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增加的一个机制。另外这些因素也可以引起机体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肥胖患者为了适应代谢需要,总循环容量、心输出量增加,静脉回流量增加,左心室容量和充盈压也增 加,产生左心室腔的扩大,左心室壁张力增加,导致左心室质量增加和左心室肥厚[5]。本研究的局限性:(1)入选病例数量少,对于确切阐述肥胖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和血管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Avelar 等[6] 研究表明,在严重肥胖患者肥胖程度加重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质量即BMI和高血压对左心室质量有协同作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左心室质量呈独立相关[6]。本研究结果与之有部分相似。(2) 关于超声检查准确性。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对于肥胖患者确实存在困难,首先我们排除了超声图像不满意的病例,同时本组中无过度肥胖病人。计算LVMI(g•m -2)对于肥胖患者应用LVMI(g•m-2.7)更适合[7]。笔者认为本研究是肥胖与非肥胖高血压患者的比较,若采用两种计算LVMI方法会影响可比性,因此仍采 用前者,对于单纯肥胖患者LVMI的研究笔者建议采用后者。至于颈动脉超声目前尚不知肥胖与非肥胖患者是否有差异,故采用同一方法。

      【参考文献】

      [1] NHLBI obesity expert panel.Clinical guideline on the identi- fica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J/OL].http://www.nhlbi.nih.gov/nhlbi/ nhlbi.htm.

      [2]Poirier P,Giles T D,Bray G A,et al.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pathophysiology,evaluation,and effect of weight loss:An update of the 1997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on obesity and heart disease from the obesity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on nutrition,physical activity,and metabolism [J].Circulation,2006,113(6): 898-918.

      [3]Kern P A,Saghizadeh M,Ong J M,et al.Th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human adipose tissue:regulation by obesity ,weight loss,and relationship to lipoprotein lipase [J].J Clin Invest,1995,95(5):2111-2119.

      [4]Wajchenberg B L.Subcutaneous an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their relation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J].Endocr Rev. 2000,21(6):697-738.

      [5]Collis T,Devereux R B,Roman M J,et al.Relations of stroke volume and cardiac output to body composition:the strong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1,103(6):820-825.

      [6]Avelar E,Cloward T V,Walker J M,et al.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severe obesity interactions among blood pres-sure,nocturnal hypoxemia,and body mass[J].Hypertension, 2007,49(1):34-39.

      [7]Lang R M,Bierig M,Devereux R B,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chamber quantification: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s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committee and the chamber quantification writing group,develop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echocardio-graphy,a branch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J Am Soc Echocardiogr,2005,18(12):1440-1463.

    ↑上一篇:肺心病急性期的治疗
    ↓下一篇: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的调查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