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妇产科学》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539次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临床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高,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护理干预的重视也逐渐增加[1]。选择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202对,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3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202对,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100对,其中男婴56例,女婴44例,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23.50±3.50)岁;乙组患者102对,其中男婴57例,女婴45例,产妇年龄22~37岁,平均(23.00±3.50)岁,对比两组产妇平均年龄、新生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和新生儿均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功能、肾功能性疾病、精神类疾病。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方法:甲组患者100对,依据产妇和新生儿的情况进行常规性护理干预措施。

    1.2.2母婴床旁护理干预:乙组患者102对,采用母婴床旁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护理干预方法为:①使用床旁护理车在床旁进行新生儿沐浴、抚触;②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进行预防接种;③针对不同的产妇和家属,使用模具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同时对新生儿的各种护理操作,进行标准演示;④给产妇和家属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其中主要内容为:母乳喂养、新生儿和产妇的饮食生活、乳房护理、产褥期较容易发生的问题和处理方法,产妇合理活动和休息、新生儿预防接种、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的观察及处理措施,新生儿沐浴、抚触、换尿布、脐带护理、产后复查等[2]。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 8.0统计软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数据录入计算机,选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乙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母乳分泌时间、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甲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因护理干预措施不当导致的危险事件发生。

    表1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情况组别例数护理知识掌握(%)护理理满意度(%)掌握基本掌握不掌握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开始泌乳时间(x±s,h)甲组1004015453025452.50±1.68乙组10277214712651.05±0.64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

    3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优势是将以家庭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挥到极致,满足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家庭、婴儿以及产妇三方的需求。这样做既可以确保母婴健康,又可以为母婴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确保产妇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这种新生儿护理模式在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产科咨询服务以及健康教育的同时,又可以让产妇及其家属能够快速地转换角色,缩短了他们对新生儿的接纳时间,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妇产科在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3]。

      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结果均证明:针对产妇和新生儿,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有效地提高产妇对住院环境的适应和新生儿对出生环境的适应,缓解产妇在生产后紧张、焦虑的情绪,显著增加产妇对新生儿各种护理操作的掌握程度。

      笔者选择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202对,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结果显示对产妇和新生儿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母乳分泌、缩短泌乳时间,显著提高优质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4参考文献

    [1]张兰英,章玉玲.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51.

    [2]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845.

    [3]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1(3):621.

    ↑上一篇: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特殊需求及个性化护理分析
    ↓下一篇:妇产科尖锐湿疣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