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妇产科学》

    20例产科失血急救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612次

    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失血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医院应当强化医护急救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并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产妇失血,提高孕产妇生命保障水平。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0月20例失血性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产科2011年1月~2012年10月失血性患者20例。年龄21~42岁,平均27.5岁。其中经产妇17例,初产妇3例,双胎妊娠4例,单胎妊娠分别16例,剖宫产12例,顺产8例。产后2 h 内出血19例,产褥期出血1例,出血量600~800 ml 12例,800~1 000 ml 5例,1 200 ml 2例,≥1 500 ml 1例。子宫收缩乏力12例,胎盘因素5例,子宫破裂1例,软产道损伤2例。5例患者具有妊娠合并症。

    2 急救护理

    2.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产科大出血出现后,立即将患者情况汇报主管领导,通知产科危急重症抢救及护理小组成员迅速到位,明确分工,开展急救工作。

    2.2 通力合作开展急救:抢救人员对患者立即补充血容量,建立不少于2条静脉通道,抽血予以实验室全面检查,遵医嘱并保持通道畅通;观察人员对孕产妇临床生命体征以及出血量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反馈,保证呼吸通畅,以6 L/min鼻导管吸氧;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通过握手、抚摸等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强她们的自信心与勇气,配合临床医生急救,并提醒急救人员严格按照抢救程序进行急救,严防疏漏[1];记录人员对用药情况以及产妇体征与病情变化及时记载与反馈,联络人员负责召集内外科医生进行会诊以及催促血供,协同和整合各部门抢救力量;新生儿抢救人员配合儿科医生对新生儿进行抢救。与此同时,对于全面急救治疗后仍出血不止的患者做好子宫切除手术准备工作。

    2.3 保障急救顺利进行:在患者实施急救过程中,要确保经脉通道通畅,增加循环血量,要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一般应当控制在24℃左右。如果产妇出现周围血管塌陷而导致难以开展穿刺的症状,应当实施静脉切开术,确保输液输血的有效开展,为急救创造条件和赢得时间。在对产妇进行血量补充过程中,应当保证收缩压>100 mm Hg(1 mm Hg=0.1333 kPa),心率<100次/ min,尿量>30 ml/h,红细胞比容大于0.3[2]。

    3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全部急救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2例行子宫全切除术,占10%,1例因合并严重心脏病和糖尿病,抢救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随访预后良好。

    4 讨论

    在产科大出血急救工作中,院方首先要建立正常性的急救组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牵头人员与相关科室,拟定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失血性症状,立即要投入到急救之中,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概率。要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综合能力和责任感,助产人员应当对失血性症状深入研究,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置,对产妇进行细心护理,在助产技术、高危产妇筛选以及监护方面强化研究,高危产妇分娩中要有医生在场,保证突发情况能够有效处置。

    有效处理产后失血的关键是要进行预判性诊断,提前处理,子宫切除术一般不轻易采用,只是作为最后的保障手段。医护人员应当借助于各种医疗设备,强化对产妇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以及出血量等方面的监测[3]。产后2 h出血是产妇失血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产后2 h内出血19例,占全部病例的95%,所以应当将预防产后2 h内出血作为重中之重。助产人员应当对第二产程时间进行科学控制,并对第三产程进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后出血的几率。产妇进入到第二产程之后,应当用18号导管针设置静脉通道,在胎肩娩出后适用缩宫素强化子宫收缩(剂量为缩宫素10 U加5%葡萄糖液500 ml),在胎儿娩出后仔细观察胎盘剥离征象,如果在15 min后胎盘仍未娩出,则建议实施人工剥离。如产妇运用剖宫产,则在胎儿取出之后运用缩宫素强化子宫收缩(剂量为缩宫素20 U加5%葡萄糖液500 ml),也可以宫体直接注射,有效预防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症状[4]。在高危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助产人员应当做好出血急救的各项预案和必要的设备、人员准备工作。

    由此可见,完善的急救组织、精湛的急救技术,以及及早发现和处置,能够保证急救工作有效进行,提高急救成功率,保障孕产妇生命安全。

    5 参考文献

    [1] 黄 静.产科失血性休克36例抢救报告[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5(6):79.

    [2] 梁光雄.产后出血55例抢救体会[J].中国厂矿医学,2009,11(3):128.

    [3] 黄英猛.产科休克诊断与抢救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12(9):129.

    [4] 吴泽峰.对产后出血监测与护理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0,8(3):202.

    [收稿日期:2013-02-04 编校:苏建东]

    ↑上一篇:自制妇科灌肠液联合激光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下一篇:宫颈癌同步放疗、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