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妇产科学》

    乳腺肿瘤的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609次

      乳腺肿瘤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年轻人中发病率也比较高[1]。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乳腺肿瘤的死亡率,因此乳腺肿瘤筛查成为降低乳腺肿瘤死亡率的重要方法[2]。虽然当前诊断乳腺肿瘤有很多方法,包括X线、钼靶、CT、超声、MRI、红外热线成像等,但是确诊还是需要进行病理诊断[3]。笔者具体探讨了乳腺肿瘤的病理诊断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60例,全部病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年龄13~85岁,平均(49.34±2.34)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平均(4.23±0.45)年。单发肿瘤50例,多发肿瘤10例。1.2 病理诊断: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在我院病理科进行检查,主要观察临床分期、肿瘤分型与分化程度相关指标。1.3 预后观察:所有患者都给予切除手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预后生存情况。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预后生存情况对比采用χ2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12例,其中纤维瘤4例,乳腺增生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恶性肿瘤48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0例(见图1),导管原位癌5例(见图2),髓样癌3例。2.2 预后情况:随访1年,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10%。经过对比,预后死亡情况的发生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当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前三位,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也是关系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4]。乳房肿瘤虽然可以经由询问患者的病史及医师的触诊与影像学得到初步的诊断,但是较准确地诊断通常需要依靠病理检查方法。当前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患者对自身疾病不太重视,导致确诊时已为晚期[5]。同时一些年轻患者乳房丰硕、密实、富有结节感,不太容易确诊。在病理诊断中,笔者可以观察多种因素并且进行分类从而判断良性与恶性。本组资料中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48例。同时在影响预后的因素中,肿瘤病理特点因素不可忽视,主要包括形态学及生物学因素,其中分化程度与病理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6-7]。随访1年,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10%。预后死亡情况的发生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总之,乳腺肿瘤的病理诊断能有效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从而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开展。

    4 参考文献

    [1] 于志勇,于金明,吴泰璜,等.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特性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2):420.

    [2] 王中华,徐兵河.129例30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2):111.

    [3] 陈泳愉,徐庆华,谭咏韶.不典型乳腺癌52例超声图像分析[J].广东医学,2010,12(31):1569.

    [4] 吴 宁.乳腺癌的影像诊断:流行病学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日前的形势和任务[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2):341.

    [5] 张静雯,周建桥,詹维伟,等.乳腺癌超声表现与其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1,8(6):1209.

    [6] 钱晓莉,司 芩,黄声稀,等.不典型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5):849.

    [7] AbbullahN,MesurolleB,El-KhouryM,etal.Breastima 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lexiconforUS:interobserveragree mentforassessmentofbreastmasses[J].Radiology,2009,252(3):665.

    [收稿日期:2013-11-17 编校:徐强]

    ↑上一篇:产后出血136例原因分析与护理
    ↓下一篇:产后出血的病因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