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妇产科学》

    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4-29  浏览次数:745次

    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其发病率高达19.70%,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在术后3~5 d[1]。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原因,常见于小腿腓静脉。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可留下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症状,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危机患者生命。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剖宫总数2 684例,其中43 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年龄25~41岁。主要症状表现为患侧小腿疼痛、肿胀,腓肠肌压痛明显。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41例为腓静脉血栓,2例为腘静脉。其中35例患者为单侧下肢静脉血栓,8例患者为双侧下肢静脉血栓。38例临床治愈,5例失访。

    2 讨论

    2.1 病因: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手术引起血管壁损伤,血管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术后卧床制动、下肢活动减少都可导致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妊娠、术后、肥胖、创伤等,使血小板黏聚力增强,纤溶活性下降,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2.2 积极预防:①术后尽早进行床上翻身活动,特别是双下肢肌肉关节,早下床活动。术后前2天,护士或家属应做到每隔 1~2小时帮助患者做肌肉按摩20~30 min,从小腿远端开始,自下而上,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动,预防下肢血栓。②术后可在足关节下方置3~5 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避免在小腿下放置枕垫,以免影响下肢深静脉回流。③穿宽松裤、袜,减少对脚踝处血管压迫,减轻下肢水肿。④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指出血浆中1,25 -二羟基维生素D浓度的降低可增加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2]。因此可以推断1,25 -二羟基Vit D缺乏有可能成为引起孕妇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孕期在补充钙剂的同时一定要补充足够的Vit D,多进行户外活动,预防1,25 - 二羟基Vit D缺乏,减少术后下肢血栓的形成。⑤对于有血栓疾病病史患者,术后48 h可预防行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或钠。

    2.3 治疗与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进行积极有效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溶栓、抗凝治疗。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低分子肝素钙或低分子肝素钠10 000 U皮下注射1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l~2次/d,静脉滴注7~10 d,防止血小板聚集。丹参注射液16~20 ml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1次 /d,连用7~10 d。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华法林抗凝治疗同时,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使其保持在1.8~2.5左右,给予血栓通溶栓治疗,同时应用七叶皂甙减轻组织水肿,可选择患侧足背静脉输液。1周后复查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调整药量。药物治疗同时采取以下正确的护理:①一旦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 1~2周,患侧肢体制动,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稍屈曲。目的减轻局部疼痛,促进炎性反应消退。避免用力活动、碰撞患肢,翻身活动不宜过大过频,防止血栓脱离引起肺栓塞。②患肢注意保温,但禁止使用热毛巾或热睡袋热敷。注意观察患肢周径、皮肤肿胀程度、皮肤颜色及温度等。每天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前日记录和健侧比较。③患肢禁止按摩,避免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选择穿弹力袜,有利于促使深静脉血液回流,弹力袜可以减轻静脉淤滞和组织水肿,保护浅静脉和交通支的瓣膜功能。④保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造成腹压增高引起栓子脱落。⑤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咳嗽、憋喘等特殊状况,在抗凝治疗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阴道流血情况,防止出血倾向。孕晚期产妇高凝状态,产褥期下肢活动明显减少,剖宫产手术对血管的损伤,加重了产妇下肢静脉性血栓的发生。临床上应该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产妇的恢复和减少下肢静脉栓塞的形成。护理工作者对剖宫产者应密切观察其下肢的变化,早期主动或被动地按摩下肢,预防下肢血栓形成。认真做好抗凝血及溶栓期间护理工作,保证产妇生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血栓明显缩小或消失者,应逐渐恢复患肢活动。出院时告知患者逐步增加患肢活动,定期医院复查。

    3 参考文献

    [1] 王守军.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附33 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9,49(18):88.

    [2] Jacobsen P,Benn M,Hansen A,et al.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s and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ith 18 791 participants[J].J Thromb Haemost,2012,29(1):10.

    [收稿日期:2013-11-20 编校:郑英善]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产妇情绪的影响观察
    ↓下一篇: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围生期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