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4-01  浏览次数:502次

      作者:任春霖,邱代洲,王能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湖北 十堰 442008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4例老年MS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5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对照组,心脏损害组43例、脑损害组35例、肾损害组38例及多器官损害组33例,分析其24 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多器官损害组的24 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0.001);与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比较,多器官损害组的24 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老年代谢综合征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减弱。

      【关键词】 老年人,代谢综合征X,血压监测,便携式;昼夜节律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load,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and target organ damage (TOD) in aged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MS). Methods: A total of 204 aged MS patients undergoing 24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55, without TOD), cardiac damage group (n=43), brain damage group (n=35), renal damage group (n=38) and multi-organ damage group (n=33). Their 24h, daytime, night blood pressure loads and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were analyzed. 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24h, daytime, night blood pressure loads (P<0.01)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descending rate of night blood pressure (P<0.01~<0.001) in cardiac, brain, renal, multi-organ damage groups; compared with cardiac, brain, renal damage group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24h, daytime, night blood pressure loads (P<0.05)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descending rate of night blood pressure (P<0.05~<0.01) in multi-organ damage group. 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load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in aged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complicated target organ damage.

      Key words: The aged; Metabolic syndrome X;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mbulatory; Circadian rhythm

      血压负荷值表示一定时域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超过正常范围次数的百分率。血压昼夜节律即夜间血压下降率=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100%。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临床症候群,包括葡萄糖与胰岛素代谢异常、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高血脂症与高血压。关于MS患者血压负荷值及昼夜节律的研究报道较多,但老年MS患者血压负荷值及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MS患者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老年MS患者204例,其中,男119例,女85例,年龄60~85,(74±5)岁,MS诊断均按中华糖尿病学分会(2004年)的诊断标准,即符合下列3项或更多指标即可确诊[1]:①人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②空腹甘油三酯(TG)≥1.7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0.9 mmol/L,女性<1.0 mmol/L);③血压升高≥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经治疗者;④空腹血糖≥6.1 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7.8 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DM)并治疗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这204例患者中,单纯性MS无靶器官损害患者55例(对照组),MS伴靶器官损害患者149例,其中伴心功能不全、左室肥大、冠心病、心肌梗死43例(心脏损害组),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等脑并发症患者35例(脑损害组),有蛋白尿、血肌酐浓度增高、肾功能衰竭等肾功能不全患者38例(肾损害组)。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靶器官损害患者33例(多靶器官损害组)。以上各组经统计学处理,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同步测量身高、体质量、生化指标、肾功能、动态血压(ABPM)、心电图(ECG)、长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根据情况加做头部CT或MRI。受试者于8∶00~9∶00开始配带动态血压监测仪 (为北京中键科仪公司生产的CB-180全信息增压式动态血压)行24 h血压监测至次日同一时间。选用合适的袖带绑在受试者的左上臂。血压监测频率为6∶00~22∶00每15 min测一次,22∶00~次日6∶00每30 min测一次。监测期间不限制活动、不吸烟、不喝酒,测量时安静平卧、静直立或坐位,测试要求受试者上午6~7时起床,晚上10~11时入睡。记录当天日常生活及起居情况。监测结束后使用动态血压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编辑分析并打印出报告。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70~260 mmHg;舒张压40~150 mmHg;脉压20~120 mmHg,否则为无效记录。若无效记录≥20%或连续缺漏资料≥1 h者为剔除病例。血压监测所得参数有24 h、白天(6∶00~22∶00)、夜间(22∶00~6∶00)SBP、DBP,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正常值参考标准[2]确定血压负荷值,白昼SBP≥135 mmHg和(或)DBP≥85 mmHg,夜间SBP≥125 mmHg和(或)DBP≥75 mmHg,24 h SBP≥130 mmHg和(或)DBP≥80 mmHg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数分别为白昼、夜间、24 h血压负荷值(%)。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血压昼夜节律。测试前停用扩血管药物、影响血压及心脏的药物至少一周或5个半衰期。生化指标:空腹12 h抽取静脉血测血糖、血脂、血胰岛素(INS)水平、胰岛素抗体及肾功能。血糖、血脂测定采用全自动分析仪,INS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心脏超声检测。

      1.3 靶器官损害的指征

      心脏:心室厚度及心功能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推荐的方法[3,并根据Devereux公式[4]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冠心病诊断根据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5],心功能不全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修订标准[6],左室肥厚:LVMI≥125 g/m2(男性),或≥110g/m2(女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根据头部CT或MRI结果诊断),高血压脑病及短暂脑缺血发作。肾:尿微球白蛋白>0.19 g/L或β2微球蛋白>300 mg/L或血肌酐>133 mmol/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版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与对照(无靶器官损害)组比较,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多器官损害组的24 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减少(P<0.01 或P<0.001)。各靶器官损害组之间的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虽有差别,但无显著差异。与心、脑、肾损害三组比较:多器官损害组24 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减少(P<0.05或P<0.01),见表1。表1 各组24 h,昼夜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

      3 讨 论

      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血压正常者的24 h动态血压均值在一定范围内规律波动,一般认为24 h血压负荷值应<20%,正常血压昼夜呈双峰一谷的勺形曲线,日间升高,夜间下降。半个世纪以来,MS构成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高血压始终作为MS的主要成分,这是由于MS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极高,本资料亦显示MS患者各组24 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范围,亦较(无靶器官损害)对照组显著升高;对照组夜间血压负荷值较白昼明显降低,说明其存在昼夜节律变化,而其他伴有靶器官损害组的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接近甚至超过白昼的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P<0.01或 P<0.001)。已有报道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消失和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7,8]。因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生理节奏性波动消失,血管系统更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负荷,微循环结构发生改变,组织缺血、间质增生、各种血压调节机制也必然不同程度地受损,如自主神经、动脉压力反射敏感器、中枢神经系统等,使其功能发生改变,对血压的波动不能平衡调节,从而使血压负荷值进一步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消失。与心、脑、肾损害三组比较,多器官损害组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减少(P<0.05或P<0.01),这可能与血压调节机制受损严重程度有关。与对照组相比,肾损害组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显著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减少,同时也高于心、脑损害组,可能与高血压引起的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更进一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24 h血压持续升高有关。

      余振球等[9]提出:对动态血压提示血压负荷值>40%的患者,应积极治疗,以防止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本研究资料表明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对评估老年MS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及损害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也提示在治疗老年MS的过程中,除了控制MS诸成分,包括血脂、血压、体重外,在治疗高血压时,应选择能控制24 h血压总体水平,降低夜间血压负荷值,恢复其昼夜节律的药物,才能有效的避免或减少MS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12.

      [3] O′Rourke RA,Hanrath P,Henry WN,et al.Report of the Joint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tion of Cardiolog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ask force on recommend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of measurements from M-Mode echocardiograms[J].Circulation,1984,69 (4):854A-857A.

      [4] Devereux RB,Alonso DR,Lutas EM,et al.Ec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comparison to necropsy findings [J].Am J Cardiol,1986,57(6):450-458.

      [5] 陈灏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M].内科学,2000:310-312.

      [6] 陆再英.心力衰竭[M].内科学,2000:159.

      [7] Lee DJ,Sigel B,Swami VK,et al.Detemnination of carotid plaque risk by ultrason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J].Utrasound Med Biol,1998,24(9): 1291-1299.

      [8]李艳丽,王建华,宁国贤,等.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3):246-248.

      [9] 余振球,曾 荣,颜 丽.动态血压监测与靶器官损害[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14):21

     

    ↑上一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祖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
    ↓下一篇:红花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疗效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