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妇产科学》

    50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探讨

    发表时间:2014-06-26  浏览次数:847次

    为进一步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科学治疗方法,选择2011年 5月~2013年10月住院部所收治的需要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部分患者以腹腔镜下手术方式进行干预,取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3年10月住院部所收治的需要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肿瘤直径在5.0 cm以上,且均有保留子宫意愿。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形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年龄25~46岁,平均(31.2±1.9)岁;经产妇46例,初产妇4例;肿瘤直径(4.21±0.35)cm。试验组年龄 23~45岁,平均(30.6±2.5)岁;经产妇42例,初产妇8例;肿瘤直径(4.08±0.41)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本方案操作要点为:术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进行,下腹横或纵切口约 6~8 cm,提出子宫,于瘤体处作纵形或梭形切口,剔除手触质软、肉眼无异位病灶处,且尽可能不穿透内膜。如果有穿透。用 0/3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再用0/1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浆肌层以封闭腔隙,整形缝合子宫,有盆腔异位症予以剥除及烧灼处理。 1.2.2 试验组:试验组给予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方案。本方案操作要点为:患者在气管插管与静脉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状态下,保持头部高,脚部低仰卧位状态,术中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放置导尿管,举宫器后于患者肚脐环下方给予纵行切口,长度为10.0 mm,并以气腹针进行穿刺,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左下腹位置行15.0 mm切口,右下腹位置以及耻骨位置联合穿5.0 mm Trocar,放置手术器械。切开部位使用穿刺针刺入子宫肌瘤假包膜层,注入缩宫素(给药剂量为10.0 U),待子宫基层组织便把后,使用超声刀对子宫基层与待切除肌瘤进行分离,以螺旋锥旋入肌瘤内部并提起,钝性分离假包膜,电凝止血,剥除肌瘤。“8”字改良缝合创面,使用电动筒状旋切刀在粉碎肌瘤后,腹腔镜引导下左下腹位置取出。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期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8.5±6.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8.5±2.6)ml,平均术后排气时间为(23.6±1.3)h,平均住院时间为(4.6±0.8)d,以上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证范围有所扩大[1-2]。本次研究中试验组50例患者均为大子宫肌瘤患者,平均肿瘤直径为(8.08±0.41)cm。研究反应,试验组患者通过腹腔镜下大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数据证实:临床上,对于较大子宫肌瘤患者而言,腹腔镜手术治疗同样适用[3]。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腹腔镜下本病的手术治疗效果,还应当尽量选择盆腔未出现严重黏连的患者。针对黏连严重的患者,仍然需要以常规意义上的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作为首选方案[4]。与此同时,从手术操作技巧的角度上来说,对于较大的子宫肌瘤而言,肌瘤瘤壁的切开应当选择为梭型形态,且多将切口长度控制为整个肌瘤直径的2/3。按照此种方式行切开处理,不但能够确保肌瘤自瘤腔内部的有效取出,同时还能够避免且切口过大而导致的大出血等问题。同时,肌瘤取出后,需要及时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避免出现切口边缘层次不齐,影响后期缝合质量的问题。建议在剥除过程当中持续电凝,在电凝的过程当中持续切开。营养肌瘤血管应当使用套扎法进行结扎处理,即便缝合不能完全穿透全层,也能够极大程度上控制肌瘤瘤腔再次出血的问题,达到控制术中出血量的目的。而从术中创面缝合的角度上来说,要求确保创面全层的缝合质量。同时,考虑到缝合期间一旦形成死腔,很有可能引发包括子宫破裂、深部血肿在内的并发问题,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试验组50例患者均采取“8”字改良法缝合创面,本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控制因切口过长而导致缝合线牵拉不紧的问题,同时缝合区域划分合理,结扎更加稳固。遵循以上操作技巧下,试验组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一例患者中转开腹,术后未发现腹腔内出血症状,证实手术效果良好。综上所述,对于具有子宫保留意愿的患者而言,腹腔镜下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更加突出,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重视。

    4 参考文献

    [1] 宋光辉,张松英,李百加,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结局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5):2816.

    [2] 李 智,陈咏玫,王爱军,等.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与传统方法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9):827.

    [3] 李万珍,张丽华.子宫动脉结扎及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3,34(7):986.

    [4] 赵国胜,赵恩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催产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5):485. [收稿日期:2013-11-31 编校:苏建东]

    ↑上一篇:CA125、CA199、CEA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
    ↓下一篇:止血方法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