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口腔医学》

    牙源性下颌部皮肤瘘管1例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822次

    作者:王秀丽

    【关键词】  皮肤

      口腔颌面部的皮肤瘘原因很多,如甲状舌管瘘、先天性耳前瘘、腮裂瘘、慢性发脓性骨髓炎均可引起。慢性尖周炎导致病灶牙根尖部黏膜瘘管为口腔门诊常见病,而导致颜面部皮肤瘘不多见。本例牙源性皮肤瘘曾多次就诊于外科,并且治疗无效才来我科诊治。有关资料报道下颌病源牙造成皮肤瘘的机率明显高于上颌,发生的原因主要与下颌面部的解剖特点、机体抵抗力及年龄有关。本报道意在提示,作为医务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诊治能力,做到客观、全面、细心、周全的诊断是避免误诊误治的重要环节,只有我们自己的知识全面扎实,才能真正为患者减少痛苦与经济负担。医生除了详尽询问病史,并要结合X线片检查,循瘘寻源是治疗的根本所在。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3年前因左下颌角部有一不明肿物来我所就诊。主诉:2003年11月因下颌角下缘有一葡萄粒大的肿物破溃流脓,到县医院外科就诊,诊断为皮脂腺瘤,行切除术并静脉注射青霉素1周后好转。2月后复发,肿物又逐渐变大,又行第二次手术切除并配合消炎药物治疗后好转。40多天后肿物再次出现,随来我科就诊。外观见患者左下颌角下有约2cm×2cm左右的肿物,不活动,中间为暗红色,质软有渗出口,外周边缘质硬,挤压肿物有脓血溢出,压痛(+)。口腔检查:左侧下牙无龋坏,只左下6有牙隐裂,叩痛不明显,牙髓活力(-),无松动,X片显示为三根,近中颊根有透射阴影区,边缘不整齐。诊断:左下6慢性根尖炎并根尖瘘管,瘘口炎性增生。治疗:左下6开放髓腔,3%双氧水和NS交替冲洗根管,脓血混药液自瘘口流出,冲洗至无脓液后,再用庆大霉素注射液4万单位和2%利多卡因2.5mL混合冲洗根管及瘘管,搔刮瘘道及瘘孔周围,彻底清除坏死的肉芽组织。然后在髓腔内置樟脑酚液棉球开放3日,并嘱其口服头孢类及甲硝唑片。复诊时常规根管治疗,甲醛甲酚液棉和庆大霉素液棉交替暂封窝洞,瘘口增生物逐渐消失,皮肤色泽渐变正常,根尖症状完全消失后,根管充填2周无异常,后行永久充填。随访3年,患牙无临床症状,充填物无脱落,牙体完整,咬合正常。

      2  讨论

        慢性根尖周炎导致病灶牙根尖部唇颊侧或舌腭侧黏膜瘘管为口腔门诊常见病,牙源性皮肤瘘管病例并不多见[1]。此例患者牙齿自觉症状不明显,牙齿没有龋坏、瘘管开口又是离患牙较远的颜面部皮肤瘘,致使患者因无明显牙痛史或“不知情”,导致误诊误治延误治疗,因而病情反复发作。面部牙源性皮肤瘘管的临床特点是瘘管开口位置往往离病灶牙较远,因此对于面部皮肤单发的慢性化脓性瘘管,鉴别诊断应首先考虑牙髓牙体病变,常规行上颌骨和下颌骨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有报道上切牙引起鼻旁皮肤瘘,因瘘口未破溃按血管瘤误治[2]。因此对于此病,在诊断时医生一定要细心认真,必要时可借助辅助检查,以免漏诊、误诊,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基至造成颜面部的永久瘢痕或畸形。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3-125.

      [2]廖剑徇,苏小磊.鼻旁牙源性皮肤瘘管2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5):201.

    ↑上一篇:卫生宣教对佩戴固定矫治器预防牙龈炎的作用
    ↓下一篇:牙源性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及护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