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口腔医学》

    炎症组织中CD40/CD40L与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相关性

    发表时间:2010-03-22  浏览次数:639次

        作者:李男男,张志民,王金蕊综述 高文信审校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 吉林 长春 130041     【摘要】  CD40/CD40L相互作用可促进多种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而IL-8和MCP-1可趋化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从而调节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下面就CD40/CD40L与IL-8和MCP-1在炎症组织中的相关性以及CD40/CD40L诱导IL-8和MCP-1的调节因素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CD40; CD40L; 白细胞介素-8;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Progres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D40/CD40L and interleukin-8 and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in inflammatory tissue  LI Nan-nan, ZHANG Zhi-min, WANG Jin-rui, GAO Wen-xin. (Dept. of Conservative Dentistry and Endodontics, College of Stomat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4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of CD40/CD40L can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many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chemokine, such as interleukin(IL)-8 and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MCP)-1, which can cause the accumul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to the sites,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ion.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ab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D40/CD40L and IL-8, MCP-1 and regulate factors in which CD40/CD40L induce IL-8, MCP-1.

        [Key words]  CD40; CD40L; interleukin-8;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研究表明,CD40/CD40L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MCP)-1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下面就CD40、CD40L、IL-8和MCP-1的功能,CD40/CD40L与IL-8和MCP-1在炎症组织中的相关性以及CD40/CD40L诱导IL-8和MCP-1的调节因素等作一综述。

        1  CD40、CD40L、IL-8和MCP-1的功能

        1.1  CD40

        CD40为Ⅰ型跨膜糖蛋白,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成员,主要见于B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皮树突细胞、单核(或)巨噬细胞、胸腺上皮细胞、造血前体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1.2  CD40L

        CD40L为CD40的配体,属于Ⅱ型跨膜糖蛋白,又称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活化蛋白(TNF-related activation protein,TRAP)。CD40L主要表达于CD4+ T细胞表面且表达谱广。CD40L为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系统中一对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1]。在B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分化、抗体产生以及IgG、IgA和IgE转换中起关键作用。多种研究证明,在炎症疾病中CD40表达增强,CD40/CD40L相互作用可促进多种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在炎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3  白细胞介素-8

        IL-8是由单核细胞、某些基质细胞产生的炎症递质和趋化因子,主要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功能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IL-8可介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并诱导其活化,增强白细胞的活性和吞噬作用,从而发挥抗炎或治炎作用。

        1.4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为单核和(或)巨噬细胞趋化因子,能激活和趋化单核和(或)巨噬细胞。MCP-1对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有趋化活性,诱导单核细胞、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使各种炎性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向病变部位聚集,并且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强烈的组胺释放。

        2  CD40/CD40L与IL-8和MCP-1的相关性

        2.1  CD40与IL-8

        Péguet-Navarro等[2]用免疫沉淀和凝胶电泳分析证实:CD40表达于表皮基底细胞层;在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上,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可正调节CD40的表达;用CD40L基因转染的成纤维细胞与表皮基底细胞共同培养,CD40与CD40L的相互作用致IL-8和TNF-α分泌增加。Willermain等[3]采用CD40L基因转染的成纤维细胞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 pigment epithelialcell,hRPEC)共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RPEC上CD40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IL-6、IL-8等因子。结果显示,IFN-γ激活hRPEC表达CD40,且CD40与CD40L相互作用导致IL-6和IL-8的表达。另外,在发炎的肠道的成纤维细胞上,CD40与CD40L相互作用促进IL-8的产生[4]。

        2.2  CD40与MCP-1

        Henn等[5]发现,CD40与其配体结合诱导内皮细胞表达MCP-1。Inoue等[6]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上通过转染mcp-1基因的一个N末端缺失型突变体来阻断MCP-1,以限制小鼠主动脉根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结果发现,CD40和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表达下降。Tanaka等[7]将人供体血小板以不同的比率与肾小球膜细胞共培养,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MCP-1的合成。结果在肾小球膜细胞与血小板的比率为1∶100时,细胞-细胞的单独接触试验诱导mcp-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加近20倍;而通过中和抗体来阻断CD40/CD40L,可导致MCP-1产物减少近60%。可以肯定,CD40在肾小球膜细胞上功能性地表达。

        Khan等[8]在观察感染螺旋线虫且CD40L缺陷(CD40L- / -)小鼠的过程中发现,此类小鼠产生MCP-1、IL-4和小鼠黏膜MCP-1的能力以及杯状细胞反应均明显降低。Garlichs等[9]以17名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60名完全脑出血患者和15名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急性脑缺血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可见血小板上的CD154和单核细胞上的CD40显著增高,MCP-1显著升高。他们认为,急性脑缺血患者呈现出CD40系统的增量调节,足以导致患者体内的促炎症反应、促动脉粥样化和促血栓形成的环境。

        另外,CD40与CD40L的相互作用还可同时促进IL-8和MCP-1的产生来调节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Propst等[10]在研究促炎症反应与辅助性T细胞2衍生的细胞因子对呼吸道上皮CD40分子功能的效应时发现,呼吸道上皮表达CD40分子,上皮细胞CD40分子交联诱导正常T细胞的表达以及分泌活性调节因子(regulated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 and secrete,RANTES)、MCP-1和IL-8与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显著增加,TNF-α、IL-1β、IL-4和IL-13对呼吸道上皮细胞CD40参与的炎症递质有正调节作用。重要的是,TNF-α和(或)IL-1β对RANTES、MCP-1、IL-8和血管间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增强的效应,而CD40分子的联结增强了呼吸道上皮对此效应的敏感性。van Kooten等[11]在通过不同的染色方法研究CD40/CD40L在肾脏的间质浸润中的作用时发现,CD40表达于小管基底外侧的分泌部。在这些细胞的表面,CD40与CD40L交联,利用CD40L转染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导致IL-8、MCP-1和RANTES的生成显著上调。由于IL-8、MCP-1的生成量增多,故在CD40活化后的刺激指数由2倍变成了7倍[11]。

        3  CD40/CD40L相互作用诱导IL-8和MCP-1

        生成的调节因素

        3.1  干扰素-γ

        Altenburg等[12]发现,CD40L和CD40的相互作用必需要有IFN-γ的相互作用,才能诱导趋化因子在子宫颈癌的肿瘤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同时,在所培养的宫颈癌细胞中,CD40呈高水平表达,但对MCP-1的诱导却明显低于同类非致瘤性细胞株;经过IFN-γ的致敏作用,CD40与CD40L相互作用诱导MCP-1表达量超过未经IFN-γ致敏的20倍。人类子宫肌层成纤维细胞表面Thy-1抗原分为阳性和阴性亚群,在被IL-1β刺激后,这两种亚型均能产生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但只有Thy-1+抗原产生MCP-1;只有当Thy-1+抗原经IL-1β和IFN-γ处理后才上调CD40的表达。在Thy-1+抗原中加入CD40,可诱导IL-6、IL-8和MCP-1[13]。

        Gelbmann等[14]用2.0×105 U/L的IFN-γ作用于人类原代结肠固有层成纤维细胞(primary coloniclamina propria fibroblasts,PCLF),72 h后,62.5%的PCLF表面呈现CD40诱导;在所培养的PCLF中,与未加入IFN-γ相比较,IFN-γ能单独增加IL-8的分泌1.5~5倍;加入质量浓度1 μg/L的CD40L 增加IL-8、IL-6和MCP-1的分泌是未加入CD40L的2.5~18倍;如果在PCLF中只有CD40L而没有IFN-γ,却无此种效果。D′Aversa等[15]在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性脑炎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上CD40的表达时发现,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性脑组织中,CD40阳性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加,而且经IFN-γ和CD40L处理并培养的小胶质细胞诱导出了MCP-1的表达。

        3.2  白细胞介素-17

        体外研究表明,IL-17可协助CD40L促进肾脏上皮细胞分泌IL-8、MCP-1、IL-6和RANTES。在体内,给予小鼠IL-17会导致其中性粒细胞增多症[16]。

        3.3  白细胞介素-1

        IL-1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活化并导致其CD40表达上调,进而促进IL-8生成增多,但对促进MCP-1的生成效果不显著[17]。另外也有报道称,前列环素促进CD40L刺激的肺动脉内皮细胞内MCP-1的生成[18]。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CD40/CD40L相互作用可在多种细胞内促进IL-8和MCP-1的生成,因而在炎症反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随着对CD40与IL-8、MCP-1研究的逐渐深入,以CD40和IL-8、MCP-1为靶点来治疗炎症性疾病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 Toubi E, Shoenfeld Y. Autoimmunity, 2004, 37(6/7):457-464.

    [2] Péguet-Navarro J, Dalbiez-Gauthier C, Moulon C, et al.J Immunol, 1997, 158(1):144-152.

    [3] Willermain F, Caspers-Velu L, Baudson N, et al.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0, 41(11):3485-3491.

    [4] Danese S, Scaldaferri F, Vetrano S, et al. Gut, 2007, 56(9):1248-1256.

    [5] Henn V, Stupsky JR, Grafe M, et al. Nature, 1998, 391:591-594.

    [6] Inoue S, Egashira K, Ni W, et al. Circulation, 2002, 106(21):2700-2706.

    [7] Tanaka T, Kuroiwa T, Ikeuchi H, et al. J Am Soc Nephrol, 2002, 13(10):2488-2496.

    [8] Khan WI, Motomura Y, Blennerhassett PA, et al.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5, 288(1):15-22.

    [9] Garlichs CD, Kozina S, Fateh-Moghadam S, et al. Stroke, 2003, 34(6):1412-1418.

    [10] Propst SM, Denson R, Rothstein E, et al. J Immunol,2000, 165(4):2214-2221.

    [11] van Kooten C, Gerritsma JS, Paape ME, et al. Kidney Int, 1997, 51(3):711-721.

    [12] Altenburg A, Baldus SE, Smola H, et al. J Immunol, 1999, 162(7):4140-4147.

    [13] Koumas L, King AE, Critchley HO, et al. Am J Pathol,2001, 159(3):925-935.

    [14] Gelbmann CM, Leeb SN, Vogl D, et al. Gut, 2003, 52(10):1448-1456.

    [15] D′Aversa TG, Weidenheim KM, Berman JW. Am J Pathol, 2002, 160(2):559-567.

    [16] Fossiez F, Banchereau J, Murray R, et al. Int Rev Im-munol, 1998, 16(5/6):541-551.

    [17] van Kooten C, van der Linde X, Woltman AM, et al.Kidney Int, 1999, 56(1):41-51.

    [18] Dams JK, Otterdal K, Yndestad A, et al. Circulation,2004, 110(8):999-1005.

     

     

    ↑上一篇: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特征的Delaire头影测量初步分析
    ↓下一篇:应用微创理念构建老年龋病防治方案(一)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