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心脏骤停复苏后再停跳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3  浏览次数:468次

      作者:张世培,吴志华  作者单位:136400 吉林双辽,双辽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 心脏骤停,复苏,再停跳

      心脏骤停属临床上常见急症之一,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非常多,如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帕金森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中毒、急性心肌炎、溺水、电击伤、药物过敏,外伤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引起心脏骤停,一旦临床上出现心脏骤停,医师们必须组织抢救。但是在临床上往往心脏骤停后经过抢救复苏后心脏再度出现停跳的病例,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仅供临床上参考。

      1 心脏骤停复苏后再停跳原因分析

      1.1 心脏复苏后处理不当

      由于心脏骤停时间过长,在抢救时虽然心脏恢复了跳动,但是这种跳动是不正常的跳动,往往是心室自动节律被误认为是窦性节律,而未做进一步处理,贸然停止心脏复苏的抢救,从而引起全身缺氧逐渐加重,最后造成心脏的再度停跳。另外有时在抢救外伤造成心跳停止时,给患者加冰帽进行头部降温,常因体温过低(低于27℃时)也可导致心脏再度停跳。所以,正在抢救心脏骤停时,应注意保温工作,这也是预防心脏复苏后心跳再停的重要原因。另外,现在心电和彩超等影像仪器的应用,对检测心脏复苏后是否出现心脏本身的跳动,也就是窦性心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心脏给药穿刺造成气胸

      在抢救心脏骤停时,往往进行心腔注射药物,如果心腔穿刺时位置选的不对,误伤肺组织,造成张力性气胸,虽然心脏停跳波复苏,也恢复了正常跳动,可因气胸的存在,影响呼吸或造成纵膈过度摆动,也可使复苏的心脏再度出现骤停。所以要求在给患者进行心脏给药穿刺时,应选好、选准穿刺部位,防止肺损伤,一旦肺损伤,出现气胸应及时给予处置,防止复苏后的心脏再度出现停跳。

      1.3 脑水肿未及时控制

      心脏骤停时间较长的患者,由于缺氧时间过长,易出现脑组织水肿,虽然心脏复苏了,恢复了正常的跳动,可脑水肿未得到及时的控制与治疗。此时脑压突然升高,出现脑疝,压迫呼吸及心跳中枢,照样会造成心跳的停跳。这就要求每一个医师必须注意和想到脑水肿的出现,另外在治疗脑水肿的药物,不要停止过早。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做到脑水肿被完全控制,方可停用脑水肿的药物。脑水肿的出现如不注意治疗和处置,同样可诱发心脏的再次停跳,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格外注意。

      1.4 电解质紊乱未得到有效纠正

      常因病人心跳停止时间过长,往往造成人体代谢的停止,停止代谢的机体,一旦心跳复苏,可造成机体代谢上的紊乱,主要是酸性物质不易排除,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出现。这就要求医师们经常检测二氧化碳结合力和尿素氮及钾、钠、氯等离子的改变性质,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纠正和补充,防止由酸中毒和各种离子的丢失而导致心脏复苏后再出现停跳。

      1.5 人工呼吸处理不当

      在做人工呼吸时,如处理不当或不正确使用人工呼吸的操作,由于心脏骤停病人呼吸道梗阻和气量不足,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早期二氧化碳的积聚和缺氧,使血液运动中枢兴奋,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缺氧严重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再度升高,可抑制心血管中枢使心律减慢,血压突然下降,导致心率紊乱的出现,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跳突然停止。在实行加压人工呼吸时如气筒漏气和在加压时氧气一大部分在口腔中漏出,进入肺泡少,也可造成严重乏氧,最后也可出现心脏复苏后再度停跳。

      长期人工呼吸,由于干燥的气流直接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能抑制纤毛摆动功能,使分泌物变粘稠或结成厚痂,可直接阻塞气管或支气管或由于吸痰器管过粗,在吸引痰液时有将气管内的厚痂向里推入,造成呼吸道梗阻,也是引起心脏复苏再度停跳的原因之一。在使用自动人工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时,必须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严密、细心地观察病人,而不应迷信机器,防止正负压呼吸管与气套管衔接处脱落。在应用自动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时,必须固定人员,严密监视,严防呼吸器管道阻塞或脱落,加强呼吸机管理,也是预防心脏复苏后再停跳的方法之一。

      1.6 心脏复苏后用药不当

      在病人心脏复苏后,往往给予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如用量过大,给药速度过快,都可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还有补液过多、过快,超过心脏的负荷,而造成肺水肿的出现,也可引起心脏复苏后再度出现停跳。另外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时,碱性液体补的过多或钾离子补的过快,都可导致心脏复苏后再停跳。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抢救心脏骤停后,应严密观察,认真仔细计算用药量及浓度,不能随意乱补乱用,这也是预防心脏复苏后出现再度停跳的有效手段。

      2 结论

      心脏骤停是一种非常危重的病症,属各科临床上常出现的突发事件,在抢救心脏骤停有效时间只有4~6h,所以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争分夺秒的抢救,可使半数以上的心跳骤停患者成功获得心跳复苏。为了防止再度出现心跳停止,每个医务人员必须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保温,确定好是否是正常心跳,心内穿刺时防止气胸出现,准确按量补给液体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应由专业人员管理呼吸器,防止由人为造成被抢救成功的病人再出现死亡,防止心脏复苏后再度出现心跳停止。

    ↑上一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HCT、MPV、PDW、RDW-CV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