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培哚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4-28  浏览次数:528次

      作者:杜红坤  作者单位:广西宜州市人民医院,广西宜州 546300

      【摘要】目的 观察培哚普利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30例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90~109 mmHg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口服培哚普利4 mg、氢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观察8周后血压变化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分别为21.38±9.33 mmHg和18.63±8.42 mmHg,显著低于治疗前血压(P<0.01),降压总有效率为93.33%(28/30),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培哚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可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 高血压,培哚普利,氢氯噻嗪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大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有效的降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措施,小剂量联合应用不同种类抗高血压药物是控制高血压的策略之一。笔者采用培哚普利和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观察其降压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入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①根据1999年WHO/LSH高血压诊断与分级标准,连续3次非同日坐位收缩压(SBP)140~179 mmHg (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109 mmHg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病例除外以下情况:①继发性高血压。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痛风。30例高血压患者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8~66岁。

      2.方法

      予培哚普利(天津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产品)4 mg、氢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疗程8周。血压的测量采用偶测血压,患者测压前15 min不吸烟,背靠静坐5 min,取右侧肱动脉,连续3次测压,间隔5 min,取3次平均值记录结果。血压测量采用校正的汞柱式血压计。

      3.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Hg以上。②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Hg。③无效:未达以上两项标准。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与基线值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 果 1.降压效果及幅度 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治疗8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治疗前后血压水平的比较(略)

      2.不良反应

      咳嗽2例,低血钾1例,血尿酸升高6例,头痛2例,头晕3例,恶心4例,程度均轻微,能耐受。讨 论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降低高血压,而是阻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而要达到上述目标,长时间应用单一降压药物难以实现,须要联用二种或多种降压药物。有调查提示超过25%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未能达到高血压防治指南所推荐的标准,低剂量联合用药可作为一线治疗[1],有利于减少单一药物可能存在的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需要得到改善。研究证明,在血压控制达标或减少不良反应方面联合治疗优于序贯和阶梯治疗[2]。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应考虑起始即用两种药物,其中之一通常应噻嗪类利尿剂[3]。噻嗪类利尿剂治疗高血压已有40余年的历史,临床试验证明噻嗪类利尿剂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减少因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服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后48 h出现降压作用,降压作用可持续8周。由于噻嗪类利尿剂在降压机理上的多方面性,它既能减少体内容量和总可交换钠离子,又部份开放血管平滑肌细胞钾通道,使细胞膜超极化,具有部分阻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作用,下调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所以噻嗪类利尿剂与各种类型降压药物都起很好的协同作用。噻嗪类利尿剂在联合治疗时服用的剂量往往较低,其他降压药又能抵消或减轻其不良反应,尤其联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时。培哚普利为含羧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各种组织器官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减低外周血管阻力而起降压作用。由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噻嗪类利尿剂对血钾的各自副作用,因此二者合用是合理的选择。笔者采用培哚普利4 mg联合氢氯噻嗪12.5 mg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周,达到很好的降压效果,副作用小,安全性良好,服用方便、简单,利于高血压患者长期用药。

      【参考文献】

      [1]姜 红,柯元南,代表Lodoz临床协作组.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中国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605-608.

      [2]张维忠.降压联合治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85-386.

      [3]胡大一.控制高血压的新证据、新目标、新指南[J].中国医刊,2003,38:2-3.

    ↑上一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下一篇:小剂量螺内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4例临床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