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口腔医学》

    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51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6-11  浏览次数:786次

      作者:孔祥槐,刘涛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湖北 咸宁 437100

      【关键词】 腮腺炎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之一,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大多不甚理想。笔者对51例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患者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12~62岁,平均42岁。病程1~20年,多数在2年以上。左右双侧腮腺同时患病的有17例,单侧34例。

      1.2 临床表现

      局部腮腺区表现为轻微疼痛不适,进食时尤甚。导管口有不同程度的红肿,挤压腮腺能见到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伴有特殊的口臭味。51例患者通过X线摄片检查,腮腺导管未见结石,腺泡组织结构正常。

      1.3 治疗前准备

      对有急性炎症的首先采用抗生素全身用药,以求控制或减轻其症状后再进行灌注治疗。灌注治疗前医生在患者腮腺区轻轻按摩和推压腺体,以便尽量挤出腮腺和导管的脓液,疏通管道。病员半张口,用纱布拭干颊部黏膜导管口及周围,然后用1%的碘伏消毒。

      1.4 药物及方法

      庆大霉素注射液4万u+生理盐水1ml和0.5%甲硝唑注射液1ml+庆霉素4万u。一般采用7-8号的钝弯注射针头,位于腮腺导管口处缓慢探寻插入,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导管乳头或使药物注入软组织中。进针时与颊面垂直,然后顺着腮腺导管的方向向内上进针约1.5cm,缓慢推注药物2ml。注射完毕后,用消毒棉球轻压住导管口的位置拔出针头,棉球压迫约半小时后去掉,每天两次,连续7d为一个疗程。

      2 结 果

      在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都感觉症状有所减轻,多数患者在2~3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在4个疗程后44例患者痊愈。7例患者未能痊愈,但自觉症状有所减轻。对治愈的病人进行了随访观察2~4年,无1例复发,但4例有时感觉有酸胀感或口干。

      3 讨 论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常见的涎腺炎病,传统治疗为全身抗炎治疗、局部物理疗法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但往往疗效不佳,常常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单一采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因所受抗生素抗菌谱限制而疗效也不很理想。采用联合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副作用较小,且疗效较好。

    ↑上一篇:亚甲蓝布比卡因三叉神经周围支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Dyract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364例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