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5-09  浏览次数:443次

      作者:刘志远,张金盈,李纲,韩学华,李玉东  作者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9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1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GF1水平。结果 AMI和UAP组中IGF1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SAP组IGF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GF1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1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关键词】 冠心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冠状动脉

      冠心病(CHD)是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表现,ACS发病机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 破裂及其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ACS的主要机制〔1〕。最近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A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本文观察了IGF1在CHD不同亚组患者中的变化,旨在探讨IGF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的CHD患者共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46~74(平均61.5±12.5)岁,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确诊,凡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管腔直径狭窄≥50%者诊断为CHD〔3〕,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类型分为3个亚组。①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③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④对照组为同期16例行CAG结果正常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5~68(平均56.1±10.3)岁。同时排除其他心脏病如心肌病、瓣膜病以及肿瘤、感染和全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有明显脑血管或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CHD各亚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家族史、血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各组均于入院24 h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AMI和UAP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所有标本均在30 min内,1 6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封管,-70℃保存待测。

      1.2.2 IGF1的测定

      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公司提供),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

      1.2.3 冠状动脉造影

      按Judkins法依次行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造影,常规多体位投照。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进行分析,主要分支如对角支、边缘支归属主支统计,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CHD各亚组与对照组IGF1比较结果

      AMI〔(132.28±40.88)μg/L〕和UAP组〔(127.31±36.04)μg/L〕中IGF1明显高于SAP〔(44.88±18.47)μg/L〕和对照组〔(67.69±24.54)μg/L〕(P<0.01),SAP组中IGF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2 不同病变程度的CHD患者与对照组IGF1比较结果

      IGF1在单支〔(91.54±49.04)μg/L,n=12〕、双支〔(90.46±51.08)μg/L,n=17〕、三支病变组〔(92.40±50.02)μg/L,n=13〕均高于对照组〔(67.69±24.54)μg/L,n=16〕,但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IGF1是由肝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在A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活动粥样斑块内IGF1mRNA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斑块〔4〕。本研究结果显示,AMI和UAP组中IGF1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APPA在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而说明测定IGF1水平可作为判断动脉粥样斑块易损与否的指标。IGF1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IGF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病变程度无关。

      IGF1在AMI组、UAP组较SAP组及对照组增加,而在SAP组较对照组降低,考虑与AMI、UAP、SAP发生机制不同有关。AMI、UAP是在不稳定斑块破裂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管腔,导致相应心肌缺血坏死,此时由于急性缺血使代偿机制活跃,自分泌系统增强,并促进单核细胞趋化、激活和细胞因子释放。同时受缺血心肌的反馈调节,调动整个机体的多种细胞分泌IGF1,最终导致血中IGF1明显升高〔4〕。SAP的病理基础是AS,AS形成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合成IGF1减少,病变局部IGF1的受体活性增强,使得血清中IGF1与局部受体结合增多,导致AS局部IGF1含量增加,而血清含量降低〔5〕。

      总之,IGF1是判定易损斑块有价值的标志物,是ACS的早期诊断性标志物,测定血清IGF1水平,可以较好地反映斑块内炎症活动的情况,进而判断斑块的易损性。对易损血液、易损患者的筛查和治疗,以及ACS患者的危险度分层提供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Depre C,Wijns W,Robert AM,et al.Pathology of unstable plaque:correlation with the clinical severit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 Am Coll Cardiol,1997;30(3):694702.

      2 Chae HJ,Kim HR,Bae J,et al.Signal transduction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on adriamycininduced apoptosis in cardiac muscle cells〔J〕.Arch Pharm Res,2004;27(3):32433.

      3 骆秉铨,马根山.介入心脏病学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2.

      4 Scheidegger KJ,James RW,Delafontaine P.Differential effects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and IGF1 receptor express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J Biol Chem,2000;275(35):268649.

      5 刘 鹏,韩琴琴,杨 毅,等.原位杂交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9;7(2):1035

     

    ↑上一篇:东乡族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