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反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例

    发表时间:2012-05-17  浏览次数:566次

      作者:李立昆 呙青松 王海玲  作者单位:102200北京市昌平中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

      1病历摘要

      患者,女,73岁,因胸部憋闷,伴头部昏沉1个月,加重2天入院。ECG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区逸搏,心室率47bpm,QT间期0.60~0.64s(图1)(略)。紧急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电极送入右室心尖部,每次触及室壁欲留置电极时,即发生短阵室速(图2)(略),予利多卡因75mg静推后,短阵VT消失,留置电极。测定参数时,连续起搏即诱发短阵室速,提高起搏频率至80ppm试图抑制室速发生,反而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图3)(略),予利多卡因80mg静推,再以利多卡因500mg加入5%GS500ml中静滴,25min后,以70bpmDE的频率起搏,QT间期变为0.48~0.50s。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图4)(略)。术后,连续心电监测72h,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周后顺利出院。

      2 讨论

      本例患者既往无QT间期延长史,无快速心律失常史。此次发病,QT间期明显延长,应属继发性(或获得性)QT间期延长。我们知道,缓慢心律、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及某些药物因素(口服胺碘酮、索他洛尔等)可导致继发性QT间期延长。而心脏复极时间与心率有直接相关,它是QT间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心率加快则QT间期缩短,心率减 慢则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又有着密切的关系。Surawicz在总结归纳与长QT间期有关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征时曾提到:室性心律失常易发生于缓慢心律时和长R-R间期之后,是由于长周期之后,心室复极不均一性趋于增强,而缓慢心律时也使后除极容易发生 [1,2] 。快速起搏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改善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抑制了早后除极的出现。心脏起搏治疗包括临时心脏起搏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其目的是提高心率,从而缩短心肌的复极时间、使QT间期缩短,心肌电活动趋于稳定,以达到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目的。如果心动过缓的病因是可逆的,可以应用临时起搏器治疗。若条件允许,宜首选心房起搏,既保持了正常的房室顺序,又有利于改善心功能。还可以避免本例中因心室刺激引发的室性心动过速。但本例患者实施起搏治疗的初衷是为了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因经济拮据只能接受VVI起搏器),虽然术中曾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但稳定起搏后仍然使QT间期明显缩短,室性心动过速消失。

      参考文献

      1 李广平.实用临床心电生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37-257.

      2 郭继鸿.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764.

    ↑上一篇:厄贝沙坦抗高血压疗效及其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
    ↓下一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