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胃癌并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

    发表时间:2010-02-02  浏览次数:659次

    胃癌并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作者:张宇,沈建平,周郁鸿,沈一平,叶宝东,俞庆宏,虞荣喜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关键词】  胃癌    不少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经手术联合化疗后,已有可能治愈或长期存活。但问题随之而来,例如抗癌化疗所引发的第二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以及其它实体肿瘤。现报道1例我院发现的胃癌后并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以引发我们对此类病人在治疗方法上的思考。1   资   料    患者,男性,54岁。2003年9月患者因“上腹反复疼痛10余年”就诊某三甲医院,胃镜示:胃癌。当时血常规正常,行胃癌D2清扫根治术+毕Ⅱ式结肠前吻合术,术后病理显示“胃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伴周围淋巴结转移性癌”(临床分期:T2N2M0)。术后1个月予5-氟尿嘧啶(5-Fu)500mg qd×5d+顺铂30mg qd×3d化疗1次。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行ECF方案:表阿霉素80mg qd×1d+奥沙利铂200mg qd×1d+5-Fu500mg qd×5d共化疗5个疗程。化疗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停化疗后8个月(2004年11月)曾因“肠粘连肠梗阻”入住同一医院,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其后左上腹隐痛症状一直存在,不剧能忍,无恶心呕吐,无黑便腹泻。停化疗后2年半(2006年3月)患者常规体检发现白细胞升高,约30×109/L~40×109/L,无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B超示肝脾无肿大;后多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均在15×109/L~40×109/L之间波动。2006年7月18日复查血常规:WBC:36.0×109/L,Ne:88.4%,Hb:139g/L,Plt:415×109/L。骨髓常规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20.7∶1,粒系异常增生占93.5%,中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NAP积分:0。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生显著活跃,网状纤维(-)。染色体:46,XY;t(9:22)(q34:q11)。BCR/ABL融合基因(B3A3,B2A2)(+)。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7月21日首次入住我院系统治疗。18日起予羟基脲500mg bid治疗,25日停用羟基脲改用格列卫(imatinib)400mg qd治疗。用药20天后血常规:WBC:7.0×109/L,Ne: 65.9%,Hb:126g/L,Plt:242×109/L。骨髓象基本正常。病情稳定后出院,仍予格列卫400mg qd维持治疗。其后患者血常规、手工分类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服用格列卫后2个月(2006年9月)患者因“腹痛加重10天伴恶心呕吐”,拟诊“肠粘连肠梗阻”再次入住我院,胃镜示:吻合口炎;胃肠造影示胃大部切除术后改变,未见明显异常。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补液、中药口服及灌肠后,腹胀痛减轻,排便正常,于9月16日出院。此后一直门诊格列卫治疗,病情稳定。2007年5月患者腹痛再发,拟诊“肠粘连肠梗阻”第3次入住我院,经保守治疗无效,腹痛及恶心呕吐症状加重,肛门排气排便停止,CT显示:第五组小肠梗阻。5月22日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中转剖腹,肠粘连松解,空肠P5肠段切除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良好,病理显示:空肠炎性浸润,排除肿瘤复发。一周后出现畏寒发热,右颈内静脉置管处肿胀疼痛,B超显示:右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予静注尿激酶10万U qd×7d、20万U qd×5d;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U qd×7d, 体温正常,症状缓解后于2007年7月3日出院,继续口服华法令3.75mg qd、格列卫400mg qd。2007年7月9日凝血全套:PT:28.30s,INR:1.98,APTT:39s,FIB:408g/L,均升高提示仍处于低凝状态;血象正常,现病人仍在随访中。2   讨   论   一般认为第二肿瘤的发生与机体免疫调节和免疫监控功能降低、放射线和化疗对免疫系统的损伤致染色体基因畸变有关。多种化疗药物,通过影响DNA功能和合成,损伤正常分裂细胞,如骨髓或胃肠道黏膜细胞,其中尤以烷化剂为甚,且与剂量呈正相关。急性白血病在放化疗诱发的第二肿瘤中最为多见,其中绝大多数为髓系白血病,这与骨髓细胞对化疗敏感性高易转变成致癌细胞有关[1]。    胃癌后并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国内少有报道,文献复习仅见2例[2,3]。本病例虽然极有可能为实体瘤化疗后继发的白血病,但亦不能除外双重肿瘤的可能性。我们通过血常规、骨髓检查、染色体、融合基因等实验室检查,及早给予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诊断,并运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列卫)进行控制,取得良好的效果,血常规及骨髓常规处于长期的缓解状态。但此病例在行胃癌根治术后4年内3次出现肠粘连肠梗阻情况,干扰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此种病人胃肠道功能受损,且频繁出现术后并发症而不能规律地服用标准剂量的格列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较好地控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需要进一步的随访。【参考文献】  [1] Vega-Stromberg T. Chemotherapy-induced secondary malignancies[J]. J Infus Nurs, 2003, 26(6):353-361.

    ↑上一篇:126例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选择性结扎胸导管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