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乳腺癌组织中Ang2及VEGF的表达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3-12  浏览次数:404次

    作者:雷杰    作者单位:075000 河北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 实验中心电镜室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5例乳腺癌及42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Ang2及VEGF的表达情况,并评价两指标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Ang2阳性率(68.24%,58/85)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7.14%,3/42)(P<0.0001),乳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率(57.65%,49/85)也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4.76%,2/42)(P<0.0001)。Ang2和VEGF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Ⅲ、Ⅳ期乳腺癌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01)。Ⅲ、Ⅳ期乳腺癌组的Ang2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乳腺癌组(P=0.01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Ang2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01)。Ang2和VEGF两指标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Ang2及VEGF有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生成素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为目前已知的两个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及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ng2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价两因子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4年9月~2006年12月间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乳腺癌病例85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0.80岁,中位年龄51岁。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37例;临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51例,Ⅲ期15例,Ⅳ期1例。乳腺纤维腺瘤42例,均为同期手术治疗病例。

        1.2  主要试剂

        兔抗人Ang2和VEGF多克隆抗体及SABC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DAB显色剂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收集相应病例的存档蜡块,行5μm厚连续切片,取1张行HE染色,其余行免疫组化SABC方法染色。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每次实验均以公司提供的阳性片作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1.4  结果判断

        以胞浆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在光镜下计数10个高倍视野(×400),平均阳性细胞数≥10%判断为阳性病例,<10%为阴性病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Ang2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及纤维腺瘤中的表达

        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组织中Ang2阳性率分别为7.14%(3/42)和68.24%(58/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313,P<0.0001)。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4.76%(2/42)和57.65%(49/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157,P<0.0001)。

        2.2  Ang2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见表1。

        2.3  Ang2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Ang2和VEGF均表达阳性者45例, Ang2和VEGF均表达阴性者23例, Ang2表达阳性而VEGF表达阴性者13例,Ang2表达阴性而VEGF表达阳性者4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883,P<0.0001)。

        3  讨论

        实体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离不开新生血管,肿瘤新生血管的存在不但为肿瘤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还为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提供了通道[2]。肿瘤血管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调控, 其中血管生成素(Ang)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

        血管生成素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其家族成员Ang1和Ang2的共同受体是Tie2(酪氨酸激酶受体2)。Ang1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出芽,促进血管重塑、成熟,维持血管的完整性,起稳定血管的作用。而Ang2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Ang1与受体Tie2结合,使血管内皮细胞同周围的支持细胞发生解离,形成不稳定渗漏性的血管,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的重构与形成,为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提供了通道。与Ang1相比,Ang2与肿瘤血管的生长、侵蚀能力关系更密切[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另一个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它是一个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对血管内皮细胞有强烈的促分裂和趋化作用,能特异地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还具有促血管通透性作用,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肿瘤细胞的转移表1  Ang2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提供基质[4]。

        本研究发现,乳腺癌组织中Ang2和VEG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P<0.0001)。Caine等[5]发现乳腺癌病人血浆中Ang2和VEGF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Obermair等[6]发现乳腺癌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及纤维腺瘤,高冬玲等[7]报道乳腺癌组织中Ang2 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间质组织和乳腺纤维瘤组织。说明良恶性乳腺病变组织的新生血管形成活性有显著差异,提示 Ang2和VEGF与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有关,可能成为临床上判断乳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Sfiligoi等[8]发现高水平Ang2表达乳腺癌易发生腋淋巴结转移,并具有预后意义。Wang 等[9]研究发现Ang2表达与胃癌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Gasparini等[10]报道肿瘤组织中VEGF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Tsutsui等[11]报道Ang2和VEGF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病人的无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我们的结果显示Ⅲ、Ⅳ期乳腺癌组的Ang2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Ang2和VEGF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提示癌细胞通过产生Ang2和VEGF促进微血管形成而使其容易完成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我们的实验发现Ang2和VEGF两指标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Tsutsui等[11]的结果一致。当VEGF存在时,Ang2可拮抗Ang1促血管结构稳定的作用,消除血管基底膜和管周细胞对血管形成的限制,并增加内皮细胞对VEGF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管出芽和生长。当VEGF缺乏时,Ang2抑制Ang1则有利于血管的消退[2,12]。

        同时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ng2和VEGF的表达,选择多靶点拮抗肿瘤血管生成,对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抗VEGF抗体(bevacizumab)在治疗结直肠转移癌中取得了非凡疗效,这是癌症抗血管新生治疗所取得的重要进步,该药已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结直肠转移癌的治疗[13]。Oliner等[14]以Ang2抗体治疗荷瘤小鼠,发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受到抑制,同时肿瘤亦明显缩小。由于Ang2主要存在于肿瘤相关的组织及成年女性的生殖系统,因此靶向性好,全身副作用小,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Yancopoulos GD, Davis S, Gale NW, et al.Vascularspecific growth factors and blood vessel formation[J]. Nature,2000,407(6801):242248.

    [2] Peter CM, Chitra S, Pamel FJ, et al. Angiopoietin2, a natural antagonist for Tie2 that disrupts in vivo angiogenesis[J]. Science, 1997,277(5322): 5560.

    [3] 李国灏,杨为民. 血管生成素的作用、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长的关系[J]. 临床外科杂志, 2004,12(5):311313.

    [4] Toi M , Matsumoto T, Bando H.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ts prognostic, predictiv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Lancet Oncol,2001,2(11):667673.

    [5] Caine GJ, Blann AD, Stonelake PS,et al. Plasma angiopoietin1, angiopoietin2 and Tie2 i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a comparison with VEGF and Flt1[J]. Eur J Clin Invest, 2003, 33(10): 883890.

    [6] Obermair A, Kucera E, Mayerhofer K,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free survival[J]. Int J Cancer, 1997,74(4):455458.

    [7] 高冬玲, 郭克民, 张岚, 等. 人乳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41(3): 517519.

    [8] Sfiligoi C, de Luca A, Cascone I, et al. Angiopoietin2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correlates with lymph node invasion and short survival[J]. Int J Cancer, 2003,103(4):466474.

    [9] Wang J, Wu K, Zhang D, et al. Expression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angiopoietin1, 2 and Tie2 in human gastric cancer[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5, 337(1):386393.

    [10]Gasparini G. Prognostic valu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breast cancer[J]. Oncologist,2000, 5(Suppl 1):3744.

    [11]Tsutsui S,Inoue H,Yasuda K,et al. Angiopoietin 2 expression in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VEGF expres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6,98(3):261266.

    [12]Holash J, Maisonpierre PC, Compton D, et al. Vessel cooption, regression, and growth in tumors mediated by angiopoietins and VEGF[J]. Science, 1999, 284(5422):19941998.

    [13]Yang JC, Haworth L, Sherry RM,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bevacizumab, an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tibody, for metastatic renal cancer[J]. New Engl J Med, 2003, 349(5): 427434.

    [14]Oliner J,Min H,Leal J,et al.Suppression of angiogenesis and tumor growth by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angiopoietin 2[J].Cancer Cell,2004,6(5):507516.

     

    ↑上一篇:表达HPV16 L1、L2和E7蛋白的非复制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
    ↓下一篇:淋巴结转移阴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