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Beclin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3-08  浏览次数:505次

    作者:刘全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   【摘要】  目的 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表达并讨论其意义及与细胞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54例非小细胞肺癌的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Beclin1蛋白、mRNA表达。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Beclin在肺癌组织中表达较低,表达率为8.3%,显著低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0.00)。Beclin1 mRNA在肺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302±0.074、1.691±0.100、1.673±0.081(F=6.6, P=0.002),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蛋白在肺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89±0.293、5.306±0.459、6.329±0.580(F=9.73,P<0.01)。Beclin1蛋白和mRNA表达与肺癌病理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结论 Beclin1蛋白和mRNA表达在肺癌组织中明显低于癌旁和正常组织,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癌旁和正常肺组织中表达接近。

      【关键词】  自噬 Beclin1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内异常物质和内环境的改变、受损细胞器清除障碍、癌细胞凋亡受阻等因素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这些过程都有自噬参与。Beclin1是一种与自噬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编码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在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中表达均有缺失[1],在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研究自噬在肺癌中的表达目前鲜见报道。本研究检验了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在肺癌、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肺癌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标本采集

      选择2006年4月~2006年10月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标本54例,所有病例经病理学确诊,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每例标本取肺癌组织及相应的近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1~3cm)、正常组织(距肿瘤边缘> 5cm)各一个样本。54例患者中男39例,女15例。年龄37~75岁,平均(56.3±8.1)岁。肿瘤组织病理类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腺癌32例,鳞癌17例,大细胞癌3例,腺鳞癌2例。依据1997 年UICC TNM 分期: Ⅰ期11 例, Ⅱ期27例, Ⅲa期16例。所取组织标本手术切除后立即用生理盐水洗净血污后装EP管置液氮罐保存备用。

      1.2  主要试剂

      Beclin1一抗购于美国santa cruse公司,逆转录PCR试剂盒(TakaRa公司)和 RNA试剂盒(包括了Taq酶)购置北京赛百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Beclin1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1.3  免疫荧光染色

      取各组肺癌组织,冰冻切片(厚度0.1mm),1/2丙酮+1/2酒精固定5min,0.3% Triton破膜,加入Beclin1一抗4℃过夜(1∶200),以PBS 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阴性抗体作为阴性对照。PBS漂洗后加兔抗羊IgG FICT荧光二抗(1∶100),避光37℃ 0.5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波长为353.6nm观察拍照。

      1.4  RT-PCR方法

      RTPCR方法:每份冻存标本取1mm3剪碎研磨,加入1ml Trizol溶液裂解,按Trizol试剂盒说明书采用一步法提取总RNA,以DNA/RNA测定仪测定RNA的纯度和浓度。按逆转录合成试剂盒说明合成cDNA,待用。GAPDH作为内参照,目的片段为452bp,引物序列:5′ACCACAGTCCATGCCATCAC3′(上游), 5′TCCACCACCCTGTTGCTGTA3′(下游)。Beclin 1: 5′ATCCTGGACCGTGTCACCATCCAGG3′ (上游), 5′GTTGAGCTGAGTGTCCAGCTGG3′ (下游), 363bp;MAPLC3: 5′GAAGATGTCCGACTTATTCGAGAG3′(上游)5′ACTCTCATACACCTCTGAGATTGG3′(下游),    352bp。PCR条件:94℃ 1min, 55℃ 1.5min, 72 ℃  0.5min,共30个循环。结果用Quanlityone分析,以阳性条带与GAPDH光密度比值作为阳性条带的相对表达值,SPSS11.5统计学分析。

      1.5  Western blot检测

      RIPA buffer  200μl裂解细胞, 考马斯亮蓝法蛋白定量,  常规电泳、 转印和封闭后,  加入Beclin1(1∶100)4℃孵育过夜;  抗人碱性磷酸酶标记二抗(1∶3000,  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室温孵育2h,  碱性磷酸酶染色5min,  胶片曝光显影, 结果用Quanlityone分析, βactin为内对照, 以阳性条带与内对照光密度比值作为阳性条带的相对表达值。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作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免疫荧光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有Beclin1表达(表达率100%),见图1a~c,Beclin1在49例肺癌标本中不表达(90.7%)。不表达的癌细胞呈空泡状未染色状态,见图1d~f。Beclin1在肺癌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 P=0.00)。

      2.2  RTPCR检测结果

      Beclin1 mRNA表达出现在所有组织中。GAPDH mRNA半定量后Beclin1 mRNA在肺癌、癌旁、正常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02±0.074、1.691±0.100、1.673±0.081(F=6.6, P=0.002)。Beclin1在肺癌组织和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eclin1 mRNA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强于肺癌组织,见图2。

      图1  Beclin1在肺癌组织未表达(箭头所示)呈空泡状,正常组织表达良好

      图2  Beclin1 mRNA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肺癌组织的表达

      2.3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肺癌组织中的Beclin1蛋白低表达(肺癌组织:3.489±1.760;癌旁组织:5.306±2.755;正常组织:6.329±3.483),癌旁或正常组织中高表达(F=9.73,P<0.001),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图3)。

      图3  Beclin1蛋白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肺癌组织的表达

      2.4  Beclin1在不同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中表达

      在本研究中,NSCLC的不同细胞病理类型以及临床分期之间,Beclin1的mRNA表达以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Beclin1位于人类染色体17q21上,大约有150kb,被认为是一种双等位抑癌基因(haploinsufficient tumor suppressor),其杂合性缺失是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之一[2]。据报道75%的人类卵巢癌[3,4]、50%乳腺癌[5]和40%前列腺癌[6]细胞存在Beclin1单等位基因缺失突变,其表达量不同程度下降[7]。恶性肿瘤中Beclin1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则较为罕见。关于肺癌的Beclin1基因突变少见报道。本研究发现Beclin1蛋白在正常肺组织中表达的相对量显著高于肺癌样本,和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普遍呈阴性,照片显示和正常组织形成鲜明对比的空泡状无染色区; RTPCR 结果也提示肺癌组织Beclin1基因转录的减少。同时我们也观察到,Beclin1的表达情况与肺癌的病理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尚难对其与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联作出推断。

      Beclin1是哺乳动物参与自噬的特异性基因,主要通过调节自噬水平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自噬现象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行为,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物种,构成了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植物到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着的降解/再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7],并且是完整细胞器和大分子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8]。自噬的失调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关系密切[9,10]。Beclin1通过调节自噬水平参与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的循环及再利用、受损细胞器的清除,并维护细胞内环境稳态[11],自噬体的形成与ATG(AuTophaGyrelated gene)系列基因有关,Beclin1是酵母ATG6的同系物,也是哺乳动物参与自噬的特异性基因,Beclin1基因主要与Ⅲ型PI3K(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形成复合体来调节其他的ATG蛋白在自噬前体结构中定位,来调节自噬活性[12]。已经证实上调Beclin1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能够刺激自噬的发生[13]。

      和传统的抑癌基因不同, Beclin1基因是一类新的抑癌基因, 只有在双等位染色体都表达时才能够发挥抑癌作用。 Beclin1等位基因敲除的小鼠发生自发性恶性变(包括乳腺肿瘤、肺癌、肝癌等)几率增加,且易受HBV诱导的前恶变性损伤。Beclin1蛋白在人类乳腺癌中表达较正常乳腺细胞低,将表1  不同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肺癌组织的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Beclin1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 后抑制MCF7细胞在体外增殖,并降低MCF7细胞的成瘤性[13],这些发现都提示了Beclin1的抑制肿瘤作用。Beclin1基因还和一些肿瘤相关信号传导通道关系密切, 例如: PTEN通道[14]和 Rb信号传导通道[15,16]都与Beclin1不同程度相关。Beclin1也能够协同其他药物的抗肿瘤作用,上调Beclin1的表达能够增强顺铂诱导的胃癌细胞系MKN28凋亡,抑制Beclin1则削弱了顺铂的细胞毒作用[17]。

      关于Beclin1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的价值,调控Beclin1的表达对于不同时期肺癌细胞发展的影响,以及协同其它抗肿瘤手段对于肺癌的治疗效果,目前仍然缺少相关资料。进一步的研究将对阐明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为最终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Aita VM, Liang XH, Murty VV, et al. Cloning and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beclin 1, a candidate tumor suppressor gene on chromosome 17q21[J]. Genomics,1999,59(1):5965.

      [2] Yue Z,Jin S,Yang C,et al.Beclin1,an autophagy gene essential for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is a haploinsufficient tumor suppressor[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3,100(25):1507715082.

      [3] Tangir J,Muto MG, Bercowitze RS,et al. A 400 kb novel deletion unit centromeric to the BRCA1 gene in sporadic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J]. Oncogene,1996,12(4):735740.

      [4] Futreal PA,Marks JR,Marks JR, et al. Detection of frequent allelic loss on proximal chromosome 17q in sporadic breast carcinoma using microsatellite length polymorphisms[J]. Cancer Res,1992, 52(9):26242627.

      [5] H Saito, J Inazawa, S Saito, et al. Detailed deletion mapping of chromosome 17q in ovarian and breast cancers: 2cM region on 17q21.3 often and commonly deleted in tumors[J]. Cancer Res, 1993, 53(14):33823385.

      [6] Gao X, Zacharek A, Salkowski A, et al. Loss of heterozygosity of the BRCA1 and other loci on chromosome 17q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J]. Cancer Res,1995, 55(19):10021005.

      [7] Cuervo AM, Dice JF, Knecht E. et al. A receptor for the selective uptake and degradation of proteins by lysosomes[J]. Science,1996,273(26):501503.

      [8] Takahiro Shintani, Daniel J. Klionsky. Autophagy in Health and Disease:A Double Edged Sword[J].Science,2004,306(5):990995.

      [9] Mizushima N, Yamamoto A, Hatano M, et al. Dissection of autophagosome formation using Apg5deficient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J]. J Cell Biol, 2001, 152(4): 657668.

      [10]Toth S, Nagy K, Palfia Z,et al. Cellular autophagic capacity changes during azaserineinduced tumour progression in the rat pancreas. Up regulation in all premalignant stages and downregulation with loss of cycloheximide sensitivity of segregation along with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J]. Cell Tissue Res, 2002, 309(3): 409416.

      [11]Klionsky DJ, Emr SD. Autophagy as a regulated pathway of cellular degradation[J]. Science,2000,290(1):17171721.

      [12]Edinger A L,Thompson C B.Defective autophagy leads to cancer[J].Cancer Cell,2003,4(6):422424.

      [13]Liang XH,Jackson S,Seaman M,et al.Induction of autophagy and inhibition of tumorigenesis by Beclin1[J]. Nature,1999,402(6):672676.

      [14]Arico S,Petiot A,Bauvy C,et al.The tumor suppressor PTEN positively regulates macroautophagy by inhibiting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 pathway[J]. J Biol Chem, 2001,276(38), 3524335246.

      [15]Weinmann A S, Bartley S M, Zhang T, et al.Use of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To Clone Novel E2F Target Promoters[J]. Mol Cell Biol, 2001,21(20), 68206832.

      [16]Nevins JR. The Rb/E2F pathway and cancer[J]. Hum Mol Genet,2001, 10(7), 699703.

     

    ↑上一篇:直肠癌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
    ↓下一篇:乳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