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博莱霉素联合高聚金葡菌素治疗癌性胸水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5-11  浏览次数:517次

      作者:张永伟 作者单位:311200 浙江萧山医院肿瘤科

      【关键词】 癌性

      癌性胸水是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有时为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的首发症状,预后较差[1~3]。大量的胸水压迫肺组织可产生以呼吸困难为主的多种症状。本院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博莱霉素联合高聚金葡素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难治性胸水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本院住院的肿瘤患者,共60例。年龄28~73岁,中位年龄58岁;KPS评分>60,所有患者均经细胞学或者组织学证实。全部是临床治疗效果较差的中、大量胸水及既往治疗无效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肺癌22例,乳腺癌4例,食管癌3例,其他1例。大量胸水14例,中量胸水16例。初治20例,复治10例。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肺癌21例,乳腺癌5例,其他4例。大量胸水16例,中量胸水14例。初治19例,复治11例。

      1.2 治疗方法 (1)胸水处理:全部患者均经中心静脉导管(CVC管)行胸腔闭式引流,一般首次引流不超过1000ml,1~3d将胸水引流至消失(B超证实下)后注入药物。(2)局部用药:治疗组:博莱霉素30~40mg、高聚金葡素2000~3000U胸腔注射。对照组:顺铂60~70mg、地塞米松10mg胸腔注射。注药结束后夹闭引流管,管外口用肝素帽封闭,固定于胸壁。嘱患者转动体位。5~7d后打开肝素帽进行第二次引流,管腔闭塞者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将胸水引流消失后第2次给药。一般5~7d给药1次,1~3次为1个疗程。(3)全身用药:治疗组局部用药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二组患者均可用胃复安10~20mg静滴或者格拉司琼3mg静注止吐。

      1.3 疗效判定 按WTO疗效判定标准:显效(CR):胸水完全吸收,症状消失。经B超或者X线检查未发现积液或仅有胸膜增厚,持续1个月以上。有效(PR):胸水>50%,维持1个月以上不需要抽液者。稳定(SD):胸水继续增长或无变化,但1个月内恢复治疗前水平。以CR+PR为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按WT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多级标准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1次注射药物后疗效 如表1。

      表1 2组患者1次注射后疗效(略)

      2组CR率相比较,P<0.01。2组有效率相比较,t=5.25,p<0.01。

      2.2 观察二次或二次以上用药总疗效 如表2。

      表2 2组患者二次以上注射后疗效(略)

      2组CR率相比较,p<0.01。2组总有效率相比较,t=5.21,p<0.01。

      2.3 不良反应 见表3。

      表3 2组治疗的毒副反应(略)

      WBC下降、胃肠道反应、胸痛胸痛2组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热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可能与高聚金葡素有关。二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注射局部刺激反应及脓胸等。

      3 讨论

      局部治疗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3]。癌性胸水其产生机制与肿瘤所致的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者放疗后纤维化所致的淋巴液、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加以及肿瘤细胞分泌或者释放蛋白因子有关。病变胸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明显增加也是胸水产生的因素之一。

      高聚金葡素能杀伤肿瘤而不影响正常细胞,能增强NK细胞、T细胞及LAK细胞活性,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直接杀伤胸水中及转移到胸膜的恶性肿瘤细胞。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刺激机体使白细胞增加,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4~6],还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起到靶向抗肿瘤作用[7]。在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中显示很高的抗癌活性。博莱霉素是在治疗癌性胸水中被作为一种温和性的硬化剂,腔内给药产生化学性炎症,胸膜腔粘连闭合,固定,阻止胸水渗出。大剂量腔内注射后可出现多发性包裹性的胸腔积液所致的小腔反应。文献报道1次腔内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2%~91%。

      综上所述,博莱霉素、高聚金葡素抗肿瘤均有较好的作用,单药腔内注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二种药物联合应用国内少见报道。应用博莱霉素联合高聚金葡素治疗癌性难治性胸水总有效率达到了93.3%。与二种药物的抗肿瘤机制不同,二者产生协同作用有关。本治疗组1次腔内注射总有效率达86.7%,C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2次或者2次以上用药总有效率、CR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2次腔内注射的6例患者中2例因行B超或X线片检查有少量胸水2次给药后转为CR。作者发现一次给药无效的2例患者再次给药也无明显效果,其预后往往也很差。随访26例CR患者最长达18个月。不良反应WBC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与高聚金葡素刺激机体产生白细胞有关。治疗组16例发热患者多为低热,一般2~3d后自行消退,个别体温高热者给予消炎痛等治疗后缓解。

      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 Antunes,E Nevill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Thorax,2000,55(12):981~983.

      2 Sahn SA.Manage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Monaldi Arch Chest Dis,2001,56,(5):394~399.

      3 Reeder LB.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Curr Treat Options Oncol,2001,2(1):93~96.

      4 朱正中. 高聚金葡素的免疫增强及抗肿瘤作用.中华肿瘤杂志,1995,17(6):477~479.

      5 Shimizu M,Matusuzawa A,Takeda Y.A novel method for modification of tumor cells with bactenial superantigen with a heterb functional cross-linking agent in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Mol Biotechnol,2003,25(1):89~94.

      6 AloufJE,Muller-Alouf Staphylococcal and streptococcal superantigens:molecular,bi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IntJ Med Microbiol,2003,292(7-8):492~440.

      7 Mikael Dohlsten.Monoclonal antibody-superrantigen fusion protein :Tumor-specific agents for T-cell based tumor therapy.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4,91(9):8945~8949.

    ↑上一篇:塞来昔布对宫颈癌HeLa细胞放射增敏效应的观察
    ↓下一篇: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整合素β3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