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4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21  浏览次数:531次

      【摘要】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伴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 40例骨转移伴癌性疼痛患者,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mg静滴,同时行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共30Gy/10f,2周完成,治疗结束1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40例骨转移伴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4例,轻微缓解9例,未缓解3例,总有效率92.5%。毒副反应主要是乏力、恶心、纳差、肌肉关节酸痛及Ⅰ度白细胞下降,但经对症治疗均能恢复。结论 局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伴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好,毒副反应小,安全方便。

      【关键词】 局部放疗;唑来膦酸;骨转移瘤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和受累部位之一,多见于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瘤常导致严重的骨骼病变,包括骨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放疗是骨转移的常规治疗方法,见效快、副作用小,唑来膦酸是一种高效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介导骨吸收,主要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等。本院肿瘤中心对部分骨转移瘤伴癌性疼痛患者采用局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现收集40例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本院肿瘤中心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5~79周岁,中位年龄57岁。其中肺癌15例,乳腺癌10例,前列腺癌6例,食管癌4例,肾癌3例,鼻咽癌2例。40例患者均经CT/MRI/ECT证实有骨转移病灶,转移部位以胸椎、腰椎、髂骨、股骨为主。

      1.2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由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2)经CT/MRI/ECT证实有单发或多发骨转移灶;(3)骨转移临床相应部位疼痛明显;(4)放射治疗开始前后1个月未予其他抗肿瘤治疗;(5)预计生存期>3个月;(6)无明显放疗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根据CT/MRI/ECT及临床疼痛部位,在模拟机下确定放射治疗靶区,放疗采用西门子直线加速器6MV-X线照射,剂量30Gy/10f,5次/周,予放射治疗第1天用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然后相隔4周再用1次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治疗结束。

      1.4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1周后评价疗效。疼痛分级方法采用VRS分级法,将疼痛分为0~10,由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分比较,0:无痛,10:最痛,分为轻度(0~3),中度(4~7),重度(8~10)。完全缓解(CR)指疼痛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指中重度疼痛减为轻度能耐受疼痛;轻微缓解(MR)指重度疼痛减为中度疼痛,不能耐受需止痛药物治疗;未缓解(NR)指疼痛未减轻甚至加重。治疗有效指CR+PR+MR。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40例骨转移瘤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4例(35%),部分缓解14例(35%),轻度缓解9例(22.5%),未缓解3例(7.5%),治疗有效率92.5%。其中有23例(57.5%)患者在治疗第1周有效。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毒副反应

      毒副反应主要是乏力(36/40)90%,恶心、纳差(21/40)52.5%,肌肉关节酸痛(18/40)45%,Ⅰ度白细胞下降(10/40)25%。

      3 讨论

      骨转移瘤为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躯干骨,其次是股骨和肱骨[1]。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在发生骨转移后平均生存期较长,对生存期影响较小,因此,合理的治疗对于改善骨转移伴疼痛患者的生存质量,防止病理性骨折、骨髓压迫、高血钙等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肿瘤细胞到达骨转移部位时,随着肿瘤细胞的生长,将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α、β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激活破骨细胞并增生,使骨组织被破坏,从而肿瘤细胞在这腔内生长,导致骨破坏塌陷和骨折等[2]。而放射治疗骨转移的机制在于其直接的抗肿瘤效应和抑制骨转移相关的破骨细胞活性,可以起到缓解骨痛,减少病理性骨折危险,促进病理性骨折愈合,控制或稳定骨转移病灶的进展恶化的效果。放疗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效果显著,副反应小,常作为骨转移的首选治疗[3]。唑来膦酸是新一代高效的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它的咪唑侧链上含有两个重要的氮原子,第2个氮原子使其作用强度大大高于其他双膦酸盐。其作用机理为:(1)直接阻挡破骨细胞对骨的破坏;(2)抑制甲醛戊酸生物合成通路及焦磷酸法尼基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3)抑制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转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4)抑制破骨细胞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等疼痛和炎性介质[4,5]。研究表明,唑来膦酸可以明显减少或延缓骨转移引起的各种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本组研究表明,放疗联合唑来膦酸对恶性肿瘤骨转移伴癌性疼痛患者的治疗有以下特点:(1)有效率高,达到92.5%;(2)起效快,治疗有效的患者多在治疗1周内见效;(3)毒副反应轻,经对症处理均能很快缓解;(4)安全、依丛性高,40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因此,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是恶性肿瘤骨转移伴癌性疼痛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77.

      2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3 Michael G, Christine L, Wendy M,et al. Radiation treatment decreases bone cancer pain through direct effect on tumor cells .Radiat Res,2005,164:400-408.

      4 Rogers MJ. 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bisphosphonates.Curr Pharm Des, 2003,9:2643-2658.

      5 Van Beek ER, Cohen LH, Leroy IM, et al. Differentiating the mechanisms of antiresorptiiive action of nitrogen containing bisphosphonates. Bone, 2003,33:805-811.

    ↑上一篇:排毒化肿胶囊治疗肌瘤、腺瘤(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乳腺癌50例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