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非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发表时间:2012-04-18  浏览次数:553次

      作者:米玉成 王官良 潘卫星 作者单位:317000 浙江省台州医院放射科

      作者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5年10月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术前行平扫加增强扫描,观察其CT影像表现,以提高非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准确率,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21~65岁,平均45岁;肿瘤直径约1.0~6.5cm; 2例患者出现腹痛、血尿,5例表现为腹部隐痛,1例为外伤患者,其余均无临床症状,行B超体检发现占位而行CT检查。

      1. 2CT检查7例采用GE

      单排螺旋CT扫描仪,3例采用GE双排螺旋CT扫描仪,6例采用GE HightSpeed 16 CT扫描仪,扫描前3d内禁服钡剂、钙或含金属药物,扫描前4h禁食,扫描前30min喝水1000ml。2例患者仅行CT平扫,其余1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方式: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300典比乐,2ml/kg,速率2.5~3.0ml/s,增强时相:(1)肾皮髓质分界期:延迟30s开始扫描;(2)实质期:延迟90~120s开始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肾下极。电压120KV,电流280mA,层厚7.5mm。重建:4例GE HightSpeed 16 CT平扫及增强图像分别进行标准算法薄层重建,间隔1.25mm。

      1. 3肿瘤类型及强化模式

      非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此处定义为少脂肪型、无脂肪型和出血型。少或无脂肪型的强化模式:Ⅰ型:皮髓分界期出现峰值,实质期CT值下降20Hu以上;Ⅱ型:实质期较皮髓分界期CT值增加20Hu以上;Ⅲ型:皮髓分界期与实质期CT值相差约-20Hu ~20Hu。

      2结果

      16例均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均为单发; 11例为无脂肪型、5例合并血肿;6例超出肾轮廓之外; 11例边界清晰、5例边界欠清;肿瘤直径1.0~6.5cm,平均3.4cm。增强后少或无脂肪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表现为均匀强化,强化模式Ⅲ型8例、Ⅰ型2例、Ⅱ型1例;出血型,肿瘤内增强后仍可见明显强化的实质成分,实质成分强化模式为Ⅲ型4例、Ⅰ型1例。

      3讨论

      3. 1临床及病理文献报道[1~3],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它的病理学特点首次在1911年被Fischer描述,1951年被Morgen冠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992年Bonetti等[1]提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rivascularepi thelioidcells,PECs)的概念,改变了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目前已将其归入血管周上皮肿瘤谱系中。近年来,克隆分析技术研究表明:RAML是单克隆增生而形成的真性肿瘤,平滑肌是肿瘤成分,而脂肪是化生性成分。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般起源于肾实质,也可为肾窦、肾包膜或肾周连接组织,无包膜,常发生肿瘤内出血及肾周出血,根据肿瘤内脂肪成分的多少可分为多脂肪型、少脂肪型和无脂肪型。非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指少脂肪型、无脂肪型和肿瘤伴出血型,即肿瘤成分主要为血管和平滑肌,或出血灶掩盖脂肪成分。

      3. 2CT特点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表现文献报道较多,而非典型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少见,文献多为个例报道。非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含脂肪成分少或无,或者血肿掩盖了肿瘤内的脂肪成分。少或无脂肪型CT平扫时难以与肾癌鉴别,出血型难以确定是什么原因伴发血肿。本组资料11例为少或无脂肪型,增强后少或无脂肪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表现为均匀强化,强化CT值约15~84Hu,强化模式Ⅲ型8例(73.7%)、Ⅰ型2例(18.2%)、Ⅱ型1例(8.1%)。肾癌是富血供肿瘤,边界大部分清晰,平扫与少或无脂肪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难鉴别,增强后肾癌大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强化方式[4,5],即Ⅰ型,与少或无脂肪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强化方式有明显的差别。5例出血型,肿瘤形态明显不规则,肿瘤增强后仍可见明显强化的实质成分,实质成分强化模式为Ⅲ型4例、Ⅰ型1例,强化CT值约25~40 Hu。出血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出血面积大,掩盖脂肪成分与其它原因形成的血肿难鉴别,本组1例出血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外伤病史,术前考虑为肾挫裂伤,回顾性分析可发现增强后有异常强化的实质成分,可提示为肿瘤伴出血。

      16排螺旋CT在诊断非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有独特的优势,由于16排螺旋CT可实行常规薄层重建,故可以发现常规扫描时难以发现的脂肪密度,本组4例实行多排螺旋CT扫描,常规观察未发现脂肪密度,通过1.25cm薄层重建后有2例发现了脂肪密度,而作出明确诊断。而其它7例少或无脂肪型血管平滑肌瘤仅1例术前提示良性肾肿瘤,其余均误诊为肾癌。本组5例出血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术前提示肿瘤伴出血,其它仅诊断为肾内或肾周血肿,均未能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主编.腹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8~178.

      2 曾德更.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海南医学,2005,16:30~33.

      3 武卫,蔡松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研究进展.国外医学,2003;23(4):672.

      4 Garant M, Bonaldi VM, Taourel P, Pinsky MF, Bret PM. Enhancement patterns of renal masses during multiphasic helical CT. Abdom Imaging 1998, 23:431~436.

      5 Birnbaum BA, Jacobs JE, Ramchandani P.Multiphasic renal CT: comparison of renal mass enhancement during the corticomedullaryand nephrographic phases. Radiology 1996, 200:753~758.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106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腔外型胃平滑肌肉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