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例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9  浏览次数:566次

      作者:程波 作者单位:乐平市人民医院外一科 江西乐平 333300

      【关键词】 腹膜后间隙 肿瘤 诊断 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是指来源于腹腔后间隙,除外胰、肾、肾上腺等实质脏器及大血管等肿瘤,非腹膜后器官的肿瘤。由于位置深入、其临床表现又与肿瘤发生部位及其周围脏器关系密切,不易早期确诊。现将我院1982年至2006年手术治疗30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0~75岁,平均50.1±13.1岁,病程2周~5年。首发症状:腹部包块22例(73.3%),腹痛13例(43.3%),腹胀、便秘、尿频10例(33.3%)。良性肿瘤6例(20%),恶性肿瘤24例(80%)。

      1.2 诊断 本组行B超检查27例,17例(61.5%)提示腹膜后或腹腔囊性或实性占位病变;23例CT检查,18例(78.2%)显示腹膜后占位病变,其中部分中心囊性变或钙化;腹部平片12例,3例发现肿块内有钙化;静脉肾盂造影9例,3例显示同侧肾、输尿管受压移位或梗阻。

      1.3 治疗 本组30例均手术治疗,肿瘤切除率为73.3%(22/30),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良性4例,恶性10例),全切除率为46.6%,肿瘤部分切除8例(良性1例,恶性7例),部分切除率为26.6%,探查加活检8例(26.6%),联合器官切除7例(23.3%)。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部分切除或活检中有6例术后外院行介入化疗或栓塞,3例缓解。复发时间3个月~5年。肿瘤复发2次手术5例,3次手术2例,均在外院手术。

      2 讨论

      2.1 诊断 PRT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简单无创伤,可发现占位并判断囊实性,可首选。CT检查对本病诊断最有价值,不仅可发现腹膜后包块,具有定位准确等优点(其定位准确率80%左右[1]),且可确定与临近脏器及大血管关系。X线检查也是常用方法,对畸胎瘤诊断率较高,但常被忽略。MRI能多层次、多部位显示肿瘤的位置与大小,显示大血管、输尿管、膀胱受累情况,是目前诊断PRT的最好方法。PRT 80%为恶性[2],切腹膜后空隙大,肿瘤为浸润和压迫邻近器官前可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出现症状已属中晚期,且常被误诊。

      2.2 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PRT最有效方法,除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外,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成败关键,所有病例术前均应考虑联合器官切除可能,常规肠道准备、导尿、备血等,对同时侵及多个脏器的PRT可考虑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要点:PRT不论良性或恶性,要求充分暴露,沿肿瘤包膜在直视下由浅入深分离,供应血管常位于肿瘤基底部。如肿瘤位置深,可在靠近基底部进入包膜内剥离,当移去瘤体后再切除包膜,包膜应尽可能切除减少复发几率,无法全部切除时可切除大部分,将粘连大血管及重要脏器部分留存,既减轻压迫症状又起到减瘤作用。尽管影响肿瘤预后主要因素是病理分级及能否完整切除,但放疗可使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如软组织肉瘤缩小。关于化疗,由于组织来源不同,药物反映差异大,目前无统一方案,效果也不肯定。

      【参考文献】

      [1]陈丰根,姚茹国,黄学全,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7,6(3)∶306

      [2]牛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17(6)∶367

    ↑上一篇:COX-2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下一篇:HIF-1α和E-cad与恶性肿瘤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