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

    发表时间:2012-08-14  浏览次数:592次

      作者:宋爱国 刘增良 杨秀贞 白秀芳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医院外科;CT;手术室;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内照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60例,随机分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TP方案化疗组(研究组,n=30),单纯TP方案化疗组(对照组,n=30)。2组治疗后2、4、6个月根据CT检查结果,比较肿瘤体积,按国际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组,2、4、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3.3%(25/30),90.0%(27/30),96.7%(29/30);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2、4、6个月后有效率为36.7%(11/30),43.3%(13/56),46.7%(14/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具有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创伤小、痛苦轻,疗效确切,疗效明显高于单纯TP方案化疗。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125I粒子;疗效;近期

      在我国约85%肺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到晚期[1]。其病死率已成为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非小细胞肺癌占80%,肿瘤一经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常无法手术切除,且患者肺功能较差,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难以承受手术及常规放疗。近年来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肺癌已成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2005年4月至2011年2月就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60例,实施了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疗或单纯使用化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0例初次就诊的Ⅲa~Ⅲb期患者,男50例,女10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4岁。所有患者卡氏评分>60分,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其中鳞癌32例,腺癌27例,粘液腺癌2例,肿瘤直径<7 cm,平均4.6 cm。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同步化疗(方案为长春瑞滨+顺铂、吉西他滨+顺铂),对照组为单纯化疗组(方案为长春瑞滨+顺铂、吉西他滨+顺铂)。

      1.2 方法

      1.2.1 仪器:CT扫描机: GE公司的HiSpeed NX/I 双排螺旋CT;穿刺针采用Cook公司18G,粒子种源植入针;

      1.2.2 125I粒子:采用欣科公司28.3 keV,半衰期59.43 d,125I粒子放射性活度为0.8 mCi,组织穿透距离1.7 cm。粒子源出厂前经过检漏实验、活度测量并标定后寄到医院。

      1.2.3 TPS应用:处方剂量(Priscribed dose,PD)90 Gy,TPS做出术前计划。植入完成后,立即行1 cm厚螺旋CT扫面,输入TPS计划系统,计算粒子与肿瘤重建模型,行肿瘤剂量验证。

      1.2.4 种植:肿瘤植入前行CT增强扫描,确定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及肿瘤血供情况,选择合适体位(一般选择俯卧位),先行肿瘤靶区5 mm层厚容积扫描,选取肿瘤中心层面或其上下极,测量进针深度,角度,按针距1 cm排列,进针至肿瘤远端0.5 cm处,并再次行CT扫描进行确认,以1 cm间隔退针并植入125I粒子,层距1 cm逐层植入,全部完成后再行CT扫描,如有粒子稀疏遗漏立即补种,最后再次行CT扫描。

      1.2.5 TP方案化疗:粒子植入联合化疗组在粒子植入后2~3 d进行,若有气胸,需气胸完全吸收后再行化疗。

      1.3 随访和疗效判定

      术后2、4、6个月复查胸部CT与治疗前比较肿瘤变化,根据RECIST[1]比较肿瘤术前及术后大小的变化,判定效果: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消退>50%;无变化(NC):肿瘤增大或减小<25%;进展(PD):病变体积增大>25%,随访1年。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25I粒子植入后情况

      30例行125I粒子植入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其中4例行2次植入,每例患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的总数为5~90粒,中位数36粒。肿瘤周边5 mm处的组织吸收剂量为5 500~14 670 cGy,平均10 379.13 cGy。术后行TPS计算,导出靶区瘤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56.2 Gy,中位剂量142.6 Gy,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6.8 Gy。粒子植入并发症:气胸2例,未经胸腔闭式引流自行吸收,无粒子游走现象。

      2.2 2组病例治疗2、4、6个月后疗效

      研究组有效率(CR+PR)为83.3%(25/30),90.0%(27/30),96.7%(29/30);对照组有效率为36.7%(11/30),43.3%(13/56),46.7%(14/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4、6个月后2组复查CT显示的结果并行疗效评价

      2.3 2组生存率比较

      随访粒子植入研究组和对照组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89%和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癌中NSCLC约占80%,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Ⅲb期)约占的NSCLC的40%。放化疗联合治疗是目前难以手术切除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常用治疗方法,两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但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控制率低,以及远处转移[2]。近年来Mark等[3]报道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肺癌局部复发率仅为2%,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有效率在83.92%、77.9%、93.8%左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观察了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近期效果。结果显示 2组病例治疗2、4、6个月后疗效: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3.3%,90.0%,96.7% ;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36.7%,43.3%,46.7%;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89%和6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5I粒子释放的低能量γ射线长期持续照射,使瘤体细胞氧增比减少和乏氧细胞比例减少,并不断消耗肿瘤干细胞,使肿瘤细胞死亡[4]。粒子植入最大限度贴近肿瘤并使其得到有效的杀伤剂量,而邻近正常组织的受量明显减低,从而得到保护[5],125I粒子植入与传统外放疗相比,传统外放疗由于受到正常肺组织和周围重要器官的放射线耐受剂量的限制,以及肿瘤照射体积等因素的影响,给予70 Gy以上的剂量是很难完成

      的。125I粒子具有无可比拟的局部计量学优势,能最大程度提高肿瘤的局部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非常小[6]。

      综上所述,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具有协同作用,可在短时间内明显降低肿瘤负荷,改善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的侵袭,本组病例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0%以上,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重复的微创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Dabrowski A,Ciechanski A,Wallner G,et al.Squamous cell oeesophageal cancer in patient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achalasia.Pol Merkur Lekarski,2004,17:629-631.

      2 付改发,雷光焔,赵竹莲,等.125I新型粒子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应用与观察.现代肿瘤医学,2004,12:108-109.

      3 Mark J,Athanasios C,David P,et al.Dosimetric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intraoperative I-125 brachytherapy for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Phys Med Biol,2007,52:1237-1245.

      4 Heelan RT,Hilaris BS,Anderson LL,et al.Lung tumors:percutaneous implantation of I-125 sources with CT treatment planning.J Radiology,1987,164:735-740.

      5 Fanta J,Lang O,Vlachova A,et al.Lung resection for a non-small cell carcinoma(stageⅣ)with a permanent 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 125I.Rozhl Chir,2006,85:67-70.

      6 郭志远,崔建玲,付吕平,等.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河北医药,2011,23:1134-1137.

    ↑上一篇:胃癌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结果分析
    ↓下一篇: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