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21例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10-29  浏览次数:567次

      作者:邵丽华,张若燕  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 肿瘤科 118000

      【摘要】目的临床初步评价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治疗恶性肿瘤所致心包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1例恶性肿瘤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心包穿刺引流积液后心包内每次灌注rmhTNF1500万IU+地塞米松5mg,每周给药1次,观察其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rmhTNF平均给药2.5次,总有效率90.5%,其中CR 6/10,PR 3/10。主要毒副作用为寒战、发热,发生率为71.4%,未见到明显胃肠道和骨髓抑制毒副反应。结论 rmhTNF心包内灌注对心包积液控制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可应用于晚期肿瘤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 rmhTNF 癌性心包积液 心包内灌注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有多处转移,当转移到心包时会出现心包积液,控制心包积液的生长是缓解中晚期恶性肿瘤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穿刺后注入化疗药物,但副作用多,且晚期衰竭患者多难以接受。我院自2004年至2009年应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心包内灌注治疗癌性心包积液,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1例经病理和(或)细胞学确诊的癌性心包积液住院患者,经胸片、CT或B超等检查证实,均为中量以上心包积液。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4~81)岁。其中肺癌11例,淋巴瘤2例,乳腺癌4例,食管癌1例,其他癌3例。全部患者既往均经不同方案全身化疗或心包腔穿刺抽水,但未能控制;本次治疗前1个月内均未行全身化疗及局部药物灌注治疗。入院后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均正常,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基本正常,无药物过敏史,KPS评分>50分,预计生存期在2个月以上。治疗前体温、血压均正常。

      1.2 方法

      B超定位后行心包腔内置管,2~3d内进行充分引流,心包积液引流干净后给予治疗。每周1~2次于心包腔内注入生理盐水30ml+rmhTNF 1500万IU+地塞米松5mg,药物注入完毕后封管保留2~3d。若心包内液体较多时可重复以上放液加药程序,2次加药时间一般间隔5~7d,直至治疗结束。每次治疗后均嘱患者采取15min多次变换体位,2h后自主体位。连续治疗3~4次。除治疗外,出现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治疗后每周检查胸片或B超及心电图、心肌酶谱、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连续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WHO标准进行评定:(1)完全缓解(CR):心包积液消失,并持续4周以上;(2)部分缓解(PR):症状明显减轻,心包积液消失50%以上,并持续4周以上;(3)稳定或无变化(NC):心包积液由血性变黄色、颜色变淡或瘤细胞学转阴;(4)进展(PD):心包积液短期内又大量增加。

      毒性反应按WHO分为:0(无),Ⅰ度(轻度),Ⅱ度(中度可以耐受),Ⅲ度(重度不可耐受),Ⅳ度(产生并发症)。

      2.结果

      2.1 疗效

      本组患者CR13例(61.9%),PR6例(28.6%),NC 2例(9.5%),PD 0例(0%),总有效率90.5%。对全部患者的观察时间超过1个月,经rmhTNF治疗后心包积液消失最长达10个月。本组患者治疗后,胸闷、心慌、气紧、阵发性咳嗽或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症状减轻明显。治疗后心电图检查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好转。

      2.2 毒副反应

      rmhTNF主要副反应是轻、中度寒颤发热,占71.4%(15/21例),给予安痛定或赖氨匹林对症处理可以缓解;若给予地塞米松及异丙嗪预处理,则可减轻副反应发生。2例出现胸痛,偶见胃肠道反应,无明显心、肝、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反应。本组患者偶见III度寒颤发热,未发现Ⅳ度副反应。

      3.讨论

      恶性心包积液是肿瘤并发的一种急症,易导致心包填塞,是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因此,迅速、有效的控制心包积液,较治疗原发病更为急迫。出现心包积液的肿瘤患者大多为中晚期患者,全身免疫功能较差,往往不能耐受全身化疗及局部化疗药物注射。此时通常给予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的姑息治疗。TNF是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多功能细胞因子,可直接作用于T、B、NK和巨噬细胞,在细胞水平发挥生物效应,其抗肿瘤作用无明显的种族异性,是目前发现的抗肿瘤活性最强的细胞因子之一[1]。而天然TNF半衰期短,又无对肿瘤组织特异性亲和力,故用静脉注射很难在肿瘤局部达到高浓度。临床研究表明,全身应用TNF疗效很差,不良反应严重。而局部注射或瘤体内直接注射则疗效较好[2]。有研究报道,对肿瘤大鼠腹腔内注射大剂量重组人TNF,其体内可产生抗肿瘤效应,肿瘤生长减慢。TNF对肿瘤蛋白质的远期影响主要是合成代谢明显减少,从而导致肿瘤生长的抑制[3]。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大大扩展了它的临床适应性[4]。不仅具有直接抗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对肿瘤具有直接溶解及抗增殖作用,而且rmhTNF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亦能增强NK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诱导IL22的合成和FC受体Ia抗原的表达[5]。近年来,,rmhTNF临床试验及应用主要集中在肿瘤局部应用,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严重毒副反应。目前应用生物调节剂治疗心包积液已有大量报道[4],如IL-2、干扰素、力尔凡、TNF,虽然多数有效率亦可达80%左右,但CR率多在30%~40%之间,且给药次数较多,疗程较长。我们的初步临床观察发现rmhTNF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非常显著,半数以上患者给药2~3次后即可达CR。临床最常见为发热、乏力、消化道反应。其发热经预处理后其发生率可明显降低,对心、肝、肾器官均未见严重影响。因其疗程短,疗效确切,且无严重毒副反应,是不愿意接受局部化疗灌注疗法的患者选择性用药之一,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NaKamolo T,Inagawa H,aKagiK,et al.A mew method of anlilumor therapy with a high dose TNF perfusion for unresectable liver turners[J]. Anticancer Res, 2000, 20(6A), 4087-4096.

      2 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517.

      3 叶胜龙,汤钊猷, Bruce R Bistrian.肿瘤坏死因子对恶性肿瘤蛋白质代谢和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 1994, 16: 349-351.

      4 陆琰君,曹玮.肿瘤坏死因子在肿瘤研究和治疗领域中的新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2, 9: 297-299.

      5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5-416.

    ↑上一篇: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肺癌介入治疗402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