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护理学》

    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731次

    近几年来广谱抗生素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在抗生素选择性压力下使细菌增强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致使医院感染现象日益严峻。研究证实,医院感染的发生会使住院患者以及死亡率均得到显著增加,为各级医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1]。研究中出于对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患者,抽取其中的67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25例,年龄61~82岁,平均(71.2±12.5)岁,所有患者均为重症以及机体抵抗力低下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感染情况及细菌培养情况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细菌培养方法: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痰液、尿液、血液、大便、引流液以及脓液等标本,经细菌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检测,并展开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经统计本组67例患者中发生泌尿道感染者48例(71.64%),呼吸道感染者13例(19.40%),伤口及其他部位者 6例(8.96%)。

    2.2 感染危险因素:经统计得知,本组67例感染患者中留置尿管者67例(100%),患者年龄超过60岁者67例(100%),应用光谱抗生素者63例(94.03%),应用各种引流管者35例(52.24%),住院时间超过14 d者29例(43.28%),中心静脉置管者9例(13.43%)。

    2.3 细菌培养结果:本组患者经细菌培养证实,病原菌分布情况为革兰阴性细菌者28例(41.79%)、大肠埃希菌19例(28.36%)、铜绿假单胞菌10例(14.93%)、鲍曼不动杆菌 5例(7.46%)、肺炎克雷伯菌3例(4.48%)、肠杆菌属2例(2.99%)。

    3 护理

    措施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护理对策:①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通过细菌培养得知革兰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我院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期间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药敏结果为依据对抗生素的种类进行合理选择,从而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②实施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若是条件允许应加强隔离护理,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设立单独隔离病房,并配备消毒隔离用具,由专人负责护理。总结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易感染者如长期卧床者、年龄大者、存在侵袭性操作者给予重点观察,严格护理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2]。③强化消毒管理,对患者居住病房展开定期按时的消毒与通风,保证一定的室内温度与湿度,患者的床单被褥以及生活用品应定期消毒及时更换。④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主治医师进行沟通交流,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抗生素的种类进行合理选择,依照患者病情将各种侵入性管道予以尽早撤离。⑤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对易感染人群应加强平衡膳食指导与营养搭配,对患者由于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负氮平衡进行改善,以提高患者的自身防御机制。⑥做好健康宣传工作,增强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和家属的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感染发生。⑦医护人员应做好手卫生工作,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在执行各项操作前均需要对手进行彻底清洗与消毒[3]。

    4 小结

    目前在临床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因其病原菌耐药性、致病力强,很容易爆发流行,对临床治疗与护理均构成了严重威胁[4]。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导致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等,因此临床应根据易感染群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如上述提到的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预防、强化消毒管理、增强患者营养支持以及健康宣传教育等,对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预防,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使患者的住院安全以及原发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保证与改善。

    5 参考文献

    [1] 宋秀玲,刘 莉,邓慧萍,等.普通病区医务人员手清洁消毒方法的监测与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6(8):932.

    [2] 孙立新,刘翠青,刘素哲.医务人员洗手效果的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58.

    [3] 牟玉英,王 新,李 君.不同病区医护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9,13(5):440.

    [4] 龚连喜,曹 宁,高学民,等.不同口腔护理措施预防昏迷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比较[J].河北医药,2009,31(15):2024.

    [收稿日期:2013-03-06 编校:苏建东]

    ↑上一篇: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位摆放作用
    ↓下一篇: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